這個策略很快就取得了效果。由於地緣以及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再加上那些歐洲人的始料未及,除了一些在印尼的荷蘭人之外,東南亞的其他地方很快被萬正色帶人踏遍,西班牙人跟荷蘭人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對這種活動比較有興趣的並不隻是萬正色,荷蘭人因為跟日本幕府關係不錯,在日本的勢力也不小,結果,這成了年羹堯和藍理動兵的借口,他們在等待了將近兩年之後,正式向薩摩藩動武,開始將手伸入九州島。而收服東南亞各國的行動進行了也十分順利。歐洲人在南洋可沒幹過多少好事,自然不受當地人待見。蘇祿國王甚至還主動上表康熙,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這是史實,發生在1754年,隻是乾隆那蠢蛋拒絕了)。
萬正色在那裏幹得興高采烈,可歐洲那幾個國家卻是無不吃味兒。尤其是西班牙和荷蘭。可是,清廷派了三千人的部隊鎮守淡馬錫,再加上柔佛王國的鼎力支持,已經徹底控製住了馬六甲海峽的門戶。他們就算是想報仇也沒有門路,何況,他們又哪裏敢在中國的大門口跟中國的艦隊開戰?所以,事情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不過,這還沒有算完。
在占領了淡馬錫還不到一年,逐漸開始有中國的商船到達印度。這終於引起了還在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遭遇而幸災樂禍的英國人的恐慌。
印度在英國人眼裏就是一塊閃閃發亮的巨型寶石!隻是這塊寶石還不完全屬於他們。在很多年以前,就有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沿海地區建立過據點。不久之前,他們也還正在跟法國以過片土地進行著激烈的爭奪。法國一向以來的勢力都很強,英國隻是占據了海上優勢,現在,難得路易十四發了瘋,帶領著法國跟幾乎整個歐洲開戰,使得法國在印度的勢力一再受到英國的打擊,眼看著英國即將成為在印度最大的嬴家,爾後就可以利用印度的分裂與不統一,通過離間、分化、以夷製夷等方法,不費多少時間就將其徹底地掌握在手裏。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卻來了!
中國人在南洋一帶近乎瘋狂的擴張讓英國人一直有些頭皮發麻!
他們就算再強,難道還能強得過這世界第一強國嗎?尤其是中國跟印度之間的距離是那麼的近……不僅是在海上。在陸地上,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國家也是緊緊相聯。最可恨的是,中國遠非印度可比,這個國家擁有著極度強力的中央集權,雖然現在還算開放,可在開放的同時這個國家還極度保守!歐洲的各種勢力,從來沒有哪一家能真正滲透進這個國家。就連天主教,在前些年也因為過度的狂妄而被中國的皇帝給轟出了國門,而那位皇帝的所作所為卻沒有引起哪怕一丁點兒宗教紛爭,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如果中國也開始打印度的主意,那麼,英國該怎麼辦?而最讓英國人恨到咬牙切齒的是,哪怕他們從來都無懼於哪一個強大的勢力,跟中國人動武的可能性依然是無限趨近於零!
最後,經過英國政府的多方考量,理查德被派到了東方。
英國政府給理查德的任務就是打探明白清國對印度的態度,然後反饋回英國本土,由英國政府具體考慮該怎麼辦。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英國人還希望取代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在東南亞的地位,擴大同清國之間的貿易!當然,如果這兩樣都能達成的話,英國政府還希望理查德向清國政府提出允許英國商人進入清國內陸“考察”的“願望”……
理查德身負重任,所以,一路上他都在不斷研究中國,研究中國人,思考該選用哪種談判策略!好在許多年前曾經有過清國的一位高級官員去過歐洲,所以,歐洲對中國人的了解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空洞,至少還算是有據可依。
由於淡馬錫被清國封鎖,護送理查德的英國軍艦無法通過,再加上一時又碰不到英國的商船,所以,理查德不得不雇傭了維金斯。不過,理查德選擇的登陸地點卻是上海!一個新興的商業港口!本來他是想著上海差不多處於清國南北方向的中央,如果受到康熙的召見的話,他可以很快地到達北京,而且,這裏交聯中國各地,消息暢通,便於他比較方便地了解到各方的消息。可是,他卻不知道,在這裏,他首先要麵對一個人,這就是江南總督……馬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