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四章 罰(1 / 3)

康熙並不是一個熱衷於開辟海上疆土的帝王,而且,曆任的清朝皇帝都是這樣。乾隆為了一個小小的大小金川投下了一億多兩白銀,也沒有開辟出哪怕一條海上航路。當然,這也幾乎是整個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帝王的通病。茫茫大海,與北方的遊牧民族、西方的沙漠、高原,南方的原始叢林一起,擋住了中央帝國向四麵擴張的道路,使得這個泱泱大國隻能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不住消耗自己,漸漸地失掉了它的銳氣,猶如古時的夜郎國王一般,以為整個世界,唯我獨大。

可是,淡馬錫就是新加坡。

於中想這裏可不是一天兩天了。其實不僅僅是他,他們五個人無論哪一個都在想著那裏。那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最重要的一條海上通道,東西方之間的“黃金水道”,如果不控製在手中,他們任是誰都不會放心的。

馬六甲海峽長一千六百多裏,寬兩百多海裏,可是,偏偏它在新加坡附近的出口卻隻有兩海裏多,控製這麼一條海峽,可遠比在來幾場大海戰來確立中國在南海以及東南亞一帶的霸權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所以,於中在談到這裏之後,立即就運用準備了多年的資料,跟康熙以及一幹文武將領聊了起來。

……

康熙其實本無意於再在海上“尋釁鬧事”的,於中在日本幹的那些事情,雖然表麵上可以說得冠冕堂皇,可是,在他和一幹大臣的心中,依然是屬於“搶掠”的行徑,隻是所有人都不好明著說出來罷了。畢竟,一百萬兩黃金就擺在那裏,沒有人會願意把這麼多錢再推出去的,除非是白癡或者蠢蛋,而且還得是蠢到無可救藥的那種。可是,於中對淡馬錫的描述卻又不能不讓他心動。

要知道,一下子建造五支水師,康熙的心裏其實是十分心疼的。要不是費老頭拍了胸脯,他也不會有這麼大的決心,能咬著牙建成三支就不錯了,就這,也還是因為他知道了自己周邊那些國家的海上力量之後才有可能下的決心。現在,日本被打了一頓,在他眼裏根本就形不成什麼威脅,就隻剩下那些西洋人了。這些年來,根據他所得知的情報,西洋人已經在呂宋等地建立了殖民地,那種地方相當於一個國家的領土。所以,他的心裏一直很有些鬱氣。在他看來,這些跟中國接近的國家,都應該以中國為宗主,怎麼能為外人所占?而且,他也沒少聽說什麼英法等國在一個叫什麼亞美利加的地方有著堪比整個清朝一樣巨大的殖民地的事情。雖然他並不在意這些,可是,每每聽說,總是有些心癢癢。

可是,如果真的按於中所說的,隻要控製了馬六甲海峽,控製了淡馬錫,就等於控製了東西方的海上通道,控製了西洋人到東方的大門,到時,所有在南海附近、台灣附近的西洋人都得乖乖地聽朝廷的擺布的話,豈不是能大大的節省一筆?尤其是占了那裏還能有錢賺,那就更加妙了。

不過,這些很顯然還不能夠打動他和那些文武官員。

“堂堂大清,不去打人就不錯了,哪裏會有人敢來招惹?就算有人敢來招惹,也沒有能從海上來的。”——這幾乎是整個清廷所有官員的通論。而且於中更是為這個論斷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論據:正是他於大提督,帶兵揍了日本一頓,讓曆史上唯一一個曾經擾亂過中華海疆的國度在眾多清廷官員的心目中變得更加不入流。

幸好,於中並不是隻有這些料兒。

現在,清廷的官員們對開海禁雖然大多持支持態度,可是,這些人依然有著一些擔心。而且,這些擔心對康熙,對滿族皇室來說,一直是個潛藏在心底的隱憂。

自從康熙開了海禁以後,有太多的人,乘坐船隻離開了大陸,而且,一去不回。

這些人,在從康熙到許多普通人的眼裏,就成了“不孝”、“不忠”以及“圖謀不軌”之徒。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傳統道德並不認同這些人的行為。尤其在傳說中,南洋更是前明、鄭氏遺部以及許多不法之徒的聚集地,下了南洋,一去不回,豈不是說跟這些人有什麼瓜葛?滿族統治者向來對自己沒什麼信心,生怕一點兒火星就使得整個中國都造起反來,所以,在對待反叛的情況上一向是“防微杜漸”,一有苗頭就斬盡殺絕,何況像現在這樣“公然聚集”?

這麼一條,再加上沿海各省犯禁走私的事情屢禁不止,而且勢頭越來越大,走私的貨物也越來越多,海關稅銀流失越來越嚴重,可以說,康熙就是因此而關閉海關,從此恢複禁海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事實上呢,康熙在曆史上也正是這麼幹的。

可是,海關如此巨大的稅源康熙真就舍得放棄麼?五大水師建成之後,隻要下狠勁兒,走私就算不能杜絕,也肯定能遏製住;隻要再把住了淡馬錫,把整個南洋給關進自己家的“院子”裏,那些出海一去不回的人,還不照樣是在國境之內打轉麼?更加重要的是,那些南下的人大多是去了呂宋,那是西班牙人控製的地方,如果將淡馬錫控製在手裏,哪一天想整整那些人了,隻要說上那麼幾句話,在呂宋島上的西班牙人想不答應都不成。

此外,於中還提供了許多其他的理由:一,海上運輸方便,以廣東到淡馬錫的距離,哪怕是走慢一點兒,頂多一個月就到了。這可比從江南運軍糧到西北要方便、便宜且快捷不知道多少倍呢。不用費朝廷什麼勁兒,隻要出兵就行。二,據情報,此時的淡馬錫歸廖內柔佛國管轄,隻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屬於其國天猛公轄下。而柔佛由於經常跟荷蘭人、葡萄牙人開戰,並沒有怎麼經營這個地區,頂多隻要一筆小錢,清廷就能得到這片區域。大不了,以中華上國之名,調解一下這三國,足以讓處於下風的柔佛國感恩戴德了。三,在淡馬錫駐紮了兵馬,可以更加輕鬆的控製暹羅、安南以及緬甸等藩屬之國。尤其是此時緬甸跟清廷之間的關係並不太好,清廷也多次派兵攻伐,而一旦在淡馬錫有了兵馬水師,不僅可以威懾對方,甚至於還能夠對緬甸進行南北夾攻,利於清廷穩定邊疆,比直接派兵攻打要好的多。四,南洋各國,比如蘇祿等國,久慕中華之名,隻是常久以來總是受到西洋人的欺侮,難以派人前來朝貢。如果截住東西方航道,則能製約這些洋夷,使其不能胡作非為,如此一來,必能揚我威名,促使萬國來朝,更加彰顯盛世景象,能夠增加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利於國家穩定。五,過了馬六甲,再航行一段就是天竺,那可是唐三藏到過的地方,如果朝廷也能派個人過去,那會在天下造成什麼樣的轟動?六,南洋物產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