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一章 打(3 / 3)

不過,這些都隻是“小問題”。日本真正的大問題是出在北方,北海道。

北海道在後世就是日本的農業中心,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鬆前恒介自從有了強大的靠山之後,按照於中的吩咐,開始派人在日本的其他地方大肆招收百姓到北海道開荒,同時還招收武士到鬆前藩效力。由於他的條件是提供一年的糧食和種子以及相應的土地,還有較低的稅收,大批生活困苦的日本百姓顧不得關於蝦夷地荒涼的傳說,開始向北遷移。同時,失去武士地位的浪人,或者生活困苦無依的武士也開始朝著北海道進發。而這種事情在進行了一年之後,鬆前恒介又派遣一些原屬本州以及其他各地的百姓或武士回到原地,將北海道的事情來了個現身說法,使得“北遷”的情況愈加熱烈。

而這件事情在開始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已經被幕府和各地貴族所察覺。不過,雖然懷疑鬆前藩為何突然有了這個本錢,可是,由於開始的時候這種情形隻不過是幾個,幾十個的北遷,並不是很嚴重,又能夠稍稍減輕一下自己轄地的壓力,所以,幕府和各地大名並沒有“小題大做”,後來雖然情況稍嚴重了一些,可是由於賄賂到位,依然沒有惹起太多人的在意。可是,到了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德川綱吉就已經不得不重視這個鬆前藩了。

當初德川家康統一日本的時候,為了限製各地大名遊離於中央之外的勢力,曾強令許多大名搬到江戶居住,並且年年進貢,而且還時常轉封或者借故罷黜一些大名,就像前幾年的淺野家,因為一個不成材的子弟而被連根拔起。而鬆前藩由於一直隻是個偏遠小藩,又沒有多大的勢力,所以,並沒有執行這條命令。然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一個轄下隻有不到兩萬人的小藩居然變成了一個有十幾萬人,擁有武士、浪人兩千五百多人的大藩,幕府就不得不要求鬆前恒介來“履行”這條禁令了。

如果放在以前,鬆前恒介如果聽到幕府的這條命令,肯定會在倍感榮幸的同時感恩不盡,可是,現在不同了,鬆前恒介此時的底氣已經十分地硬了。

麵對德川綱吉派出來的側用人柳澤吉保,這位鬆前藩家主不僅一口回絕了幕府將軍的命令,還將這位傲氣十足,一到地頭就指指點點,要求這要求那的欽差給轟出了北海道。

於是乎,消息傳到江戶,德川綱吉大怒,命令先前被他罷職的大老酒井忠清帶兵五千,同時命令鬆前藩附近的安東藩、津輕藩各自出兵一萬,往剿北海道叛逆。

可是,酒井忠清的軍隊到達津輕藩的地域的時候,德川綱吉的命令又一次傳來,這道命令可不是催促酒井忠清,而是讓他暫停進軍。

原因,則是因為德川綱吉接到了兩封信。

這兩封信,一封是來自他們稱為清國的理藩院的國書。國書上麵,清國理藩院尚書費迪南一方麵表示了對幕府將軍德川綱吉的“久仰”之情,同時,還表達了希望能與日本幕府和民間加深了解,建立更深一層次的往來的要求;另一方麵,則隱隱地提出了對日本與朝鮮關係的質疑。費迪南在信上聲稱,清國身為宗主國,發現朝鮮多年以來一直對中國懷有敵視之意,並有不軌之圖,更加得知以前朝鮮曾經欲圖與日本聯兵侵犯中原,雖說此事並未發生,可是,日本與朝鮮每年互派使節,並互贈豐厚的禮品,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兩國不是世仇嗎?……而隨著這封國書到來的,是極為豐厚和華美的禮物,以及一把鋒利的寶刀。

而另一封信,則同樣是來自清國,出自滿洲水師提督於中之手。這位於提督也是先表示了自己的“友好”,接著,又向德川綱吉表明,在鬆前藩的領地之內,他購買了一塊“小小”的土地,做為自己軍隊的駐歇之地,並且,應鬆前恒介的要求,他還奏請清廷授予鬆前恒介為北海道守備一職。雖然這麼做他並沒有提前征求德川綱吉的同意,可是,身為幕府將軍,德川綱吉有“包容本州島”的肚量,想必不會介意這點兒“小事”。同樣,這封信也附帶有豐厚的禮物和有著某種象征意義的武器。

就是這兩封信,讓德川綱吉和一幹手下不得不緊急製止了酒井忠清的剿逆行動。

整個幕府的高層都緊張起來。

而與此同時,駐紮在石狩灣的滿洲水師五千部眾,也開始準備迎接從海參葳開來的水師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