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破爛不堪、隻有三千多住民的萬崗城,如今已經是今非昔比。一條十二公裏長、十五米寬的寬大優質公路,沿著南壘河東岸,由北向南一路延伸。這條全長近百公裏的南北主要公路,從萬崗城老城區西麵三公裏處穿過,兩條東西向的五公裏大道,將老城區與南北主幹線連接了起來,明明白白地勾勒出了新老城區日後的發展雛形。
讓老城區居民感到新鮮和高興的是,位於老城區和駐軍所在的新城區之間,新建成了一座占地麵積達五畝的大型交易市場,為他們無償提供買賣的攤位。承租者一年內不需要交納任何租金和稅費,就可以在其中的分類區域內擁有一個做生意的鋪麵和攤位。
隨著大批建設工人的到來,以及新軍營的竣工投入使用,接近兩萬人的日常需求,為老城區的居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眾多機會,腦子活泛一點兒的人,已經知道前往中緬邊境的孟勇寨的邊貿點,購進各種物品回來販賣,特別是各種食品副食品、建設材料和五金類產品十分的暢銷,腦子稍為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人,也能通過種植各種蔬菜發一點兒小財;城區五分之一的家庭在縣政府規劃圈地過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補償,成為富裕起來的首批受益者,近千名男女青壯不是報名參軍,就是被招收到政府下屬的各個工廠中,接受一到三個月不等的就業前培訓,為貧困的家庭減輕負擔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給整個城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不過,有件事情讓老城區居民一時間難以適應,而且心裏也有點兒忐忑不安——三個月來,大多數家庭寧願住在自己狹窄破舊、環境惡劣的房子裏,也不願搬到政府陸續建起的住宅小區四層高的寬敞樓房中。新政府在做了大量疏導工作,多次派出工作人員進駐現場挨家挨戶動員,但情況依舊毫無改觀,最後,新政府居然出人意料地同意了居民們的要求,沒有任何的強迫和威逼。原本這裏的民眾還擔心與政府對抗沒有好下場,但政府卻調撥來了一個七百多人的雲南建築隊,在破敗的老城區民宅四周修建起一圈方方正正的十米寬水泥街道,再配以完善的城市排水係統,在兩邊人行道上栽下菩提樹苗,並招收本地貧困居民中的六十五人組建成城市環境衛生公司,努力讓居民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一個屬於政府公有的大型商場和兩個工人住宅小區,在破敗不堪的城市居民區四周拔地而起。這些堅固漂亮,極富地方特色的樓宇天天變高,逐漸成型,其中進度最快的三層高商場已經成功實現了封頂,商場頂部漂亮氣派的五個尖形屋頂,正在鑲嵌黃色的琉璃瓦,用光亮美觀的中國瓷磚鑲嵌的外牆,也在緊鑼密鼓的裝修之中,從七公裏外的東山天然水庫引來的自來水管道施工完畢,開始給城市進行供水,水龍頭一擰開,白花花的水就自動流了出來,根本就不與本地百姓爭搶可憐的幾個古老水井。
相比之下,這些原住民們倒是猶豫起來了,不少前往政府辦理建房申請的居民得到的是這樣一個答複:
你們的宅基地和財產都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是要建新房,卻必須符合政府的建設規劃要求,可以在政府公布的四種建築圖紙中任選一種進行修建,否則政府將不予以辦理房產證,也不會供應所需的建築材料,不提供自來水和衛生服務,不受理宅基地糾紛案件。
這個答複,很快便以公告的形式張貼在了政府簡陋的院牆外麵,隨同公告一同張貼的,是政府對城市環境衛生、疾病控製以及減少潛在糾紛的大量解釋,引起了居民們巨大的反響。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反複討論,居民們終於明白了政府的良苦用心,三百多戶貧困家庭率先搬進了政府建起的小區樓房,住上遠比自己破舊房子更寬敞明亮,生活也更為方便的房子,並領取到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房產證明。這批先期搬進住宅小區的居民,接下來立刻得到了更為優厚的照顧,在各行業公有企業的招工中,這批家庭擁有了優先權,率先從貧困大軍中掙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