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最終章(1 / 2)

台灣是個標語地區。走上街,看見“兩個孩子恰恰好”,上了天橋,讀到“迎頭趕上”,經過電線杆,瞄見“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在公車裏坐下,猛抬頭就是“敬老尊賢”,走進教室,有熟悉的“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進了廁所,大概是“養成洗手好習慣”,路過公家機關,就看見“民主、倫理、科學”、“檢舉壞人就是保障好人”。還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拚命就是保命”,橫掛在車馬雜亂的大街上,好像鼓勵開車的人要衝鋒陷陣。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台灣的標語這麼多?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努力造出一句話來,然後寫在紙上、塗在牆上使我們在生活空間中想逃也逃不掉?他的動機在哪裏?

答案當然是,“解決問題”。因為有些人很髒,所以貼個“整潔為強身之本”。有人逃兵役,所以橫街掛個大布幅:“兵役是光榮的義務”。因為拚命三郎開車喜歡追撞,所以車窗後貼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因為中國人自信心低落,所以在校門柱刻上“作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每一個標語背麵都有一個我們希求解決的問題。而台灣標語之無所不在,又使人相信,大概每一個問題都產生一個標語。

這些標語有用嗎?你幾時在行色匆匆之餘,停下腳步來思索“民主、倫理、科學”?有多少人因為看見“消除髒亂、人人有責”的大字牆,回家就打掃庭院?又有誰看了電線杆上“培養書香社會”的條子,開始讀起書來?在“倒垃圾者是畜生××”的牌子下尚且有一大堆垃圾,這些不痛不癢、老生常談的標語口號有什麼潛移默化的效果呢?

中國人重形式、作表麵的習性到處可見,標語的泛濫隻是一個表征。拿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來看:大家都說,現代的中國人對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隻學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傳統文化卻已完全拋棄。怎麼辦?很簡單!首先,到街頭、學校、車站,貼上千千百百個標語:“複興中華文化!”

然後,在台北市塑造一個比自由女神還要高、還要重的孔子巨像。氣魄要大,所以單單銅料就要花一億元以上。銅像用來宣揚孔子思想、複興中華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氣質,更昭告世人,台灣是中華文化的堡壘。

我不是在說笑話;你沒看報紙嗎?市政府一點沒有幽默的意思。

這個龐然巨物建立起來之後,大概會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許多住家變得陰暗封閉。冬天的霪雨和市區的汙染將為銅像覆上一層肮髒的顏色。銅像邊的街道,大概與紅毛城四周一樣,會有像蒼蠅叮肉似的攤販,而街上的交通將因遊客的往來而呈爆炸狀態。至於這麼一大塊銅將如何“宣揚孔子思想”、“複興中華文化”,我非常迷惑。

如果建個銅像能解決傳統失落、自信缺乏的難題,那可好了。我們不是要培養書香社會嗎?在基隆港口用水泥塑一本比鍕艦還大的書怎麼樣?要發展尖端科技嗎?在鵝鑾鼻頭造個比山還高的塑膠火箭模型吧!要恢複民族自信心嗎?何不在玉山頂上刻幾個大到火星人都看得見的字:“中國第一”。如果你覺得這些例子很荒謬,那麼用幾億元鑄個銅像來宣揚中華文化就不荒謬嗎?希望一個巨無霸的雕像能解救文化的危機,就好像寄望“在此倒垃圾是狗”的牌子去解決垃圾問題一樣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