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蛇獨怨
論功行賞這件事絕對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壺叔是個老實的仆人,豎頭須是個狡猾的小人,對論功行賞這件事有意見,有不滿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接下來這位是“正人君子”,卻更加不滿,甚至是雞蛋裏麵挑骨頭,最後逃避封賞。這位“正人君子”是誰呢?就是前文提到的介子推。
晉文公回國沒多久,就出兵勤王了。事情一多,就把介子推給忘了,而介子推又是極清高的人,是不可能主動索要官祿的。所以,介子推一直沒有得到封賞。
介子推有位年邁的老母親,回家之後就和母親商量。介子推說:“先君獻公有九個兒子,隻有現任國君還在。惠公和懷公都搞的眾叛親離。上天還沒有打算斷絕晉國的祭祀,就必定要有君主。所以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現在的國君還能是誰?這其實是上天的安排,而跟隨國君流亡的那些人卻認為是自己的努力的結果,這不是欺罔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還被稱為盜賊,何況是貪圖上天的功勞呢?下麵的人把罪過當作仁義,上麵的人又賞賜這些奸人,上下相欺,真是難相處啊?”
介母(介子推母親的簡稱)比較實在,直接說:“你何不向國君請求封賞呢?你就這樣死去,又能埋怨誰呢?”
但介子推說:“明明知道錯誤還要去效仿,這是加重罪過,況且口出怨言,還是不要接受別人的俸祿了。”
介母又說:“讓國君知道怎麼樣?”
介子推答:“言辭,是身體的紋飾。既然打算歸隱了,還要紋飾幹什麼?如果那樣做,正是求顯。”
介母知道兒子的決意之後,說道:“能做到嗎?能做到我就和以一起歸隱吧。”
就這樣,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一起歸隱了,至死不見晉文公。
介子推應該也是一名貴族,因為《史記》中記載介子推是有隨從的。介子推的隨從對介子推的事情比較清楚,知道介子推歸隱了,既有同情也有不平,就在晉文公的宮門外麵懸掛了一幅字,原話是這樣的:“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所處。”
意思很淺顯了,沒必要翻譯,大意就是:晉文公想回國即位,有很多人輔佐他。現在晉文公已經即位為君了,那些輔佐他的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封賞,隻有一個人心懷幽怨而歸隱,恐怕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裏。
晉文公一出門自然看見了這幅字,一琢磨,哦,介子推啊。晉文公說:“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隻說說是不行的,還要做點什麼才行。晉文公2000是讓人召喚介子推,介子推不回來。後來聽說介子推隱居在綿上(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山中,就把這座山的一圈土地都封給了介子推,作為介子推的封田,這座山也從此叫做介山。
晉文公感覺做的還不夠,又說了一句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過這件事來記錄我的過錯,並表彰好人。
但筆者是有疑問的,什麼疑問呢?這件事是晉文公的錯嗎?就算有,也隻是那麼一點點,恐怕更多的錯在介子推自己身上。為什麼呢?假如介子推和狐偃那樣,非常含蓄的表達一下自己的功勞,晉文公還會忘記嗎?可介子推是瞧不起狐偃的,認為狐偃是無恥的,自己是不屑一顧的,那這又能怨誰呢?如果介子推就是心甘情願的隱居,那麼封賞不封賞其實對他沒有什麼意義。那晉文公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因為他是一國之君。沒辦法,做國君看上去很爽,高高在上,生殺予奪,但如果要做一位好國君,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是有受很多約束的,還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歡或不願意或沒興趣的事,說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