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喪屍文化的發展(1 / 2)

序言:

剛來到番茄小說時,推薦頁麵給到我的是各種末日類文章,我在翻閱中偶然發現一個帖子:#喪屍無係統無空間無異能最最最貼近現實的末日求生,該帖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喪屍文化的興起,使得各種喪屍類的小說、漫畫、遊戲和影視等層出不窮,但所有的虛幻作品都沒有嚴謹的貼切實際科學理論。這其實情有可原:一方麵,觀眾接受了“初代喪屍”的特點;另一方麵,現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喪屍病毒”。(喪屍類小說大歸類就是科幻)

我這裏並沒有用絕對肯定的語氣,正如我們不敢肯定宇宙中沒有外星人一般。那麼,“喪屍病毒”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若幹年後,生物科學發展足夠強大,創造喪屍病毒也並非難事。

不過,要達到那種層次的科技,喪屍病毒還會導致世界末日?而且我可以很吹牛的告訴你:實現人類永生會比實現喪屍病毒更早出現。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人類對於永生研究的投入之大,且在人類文明中,這項研究早在數千年之前就開始了!

(網友戲稱:肉體飛升、機械飛升、數據意識飛升)

回到喪屍話題,既然要最貼合現實,那討論的範圍必然是各位的有生之年了,直接上結論,這裏說的結論其實更像是一種假設條件,概率小到沒有意義: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中,出現一位跨時代的超級生物天才,恰好這個天才是創造喪屍病毒的狂熱份子……

溫馨提示:本人也是一個喪屍影片迷,大學專業是生物科學,我將以生物學理論闡述這種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並提供一種創造喪屍病毒的思路,因此比較硬核。

在此聲明,文章相關內容純屬娛樂。

————分割線————

「第一卷」

第一章 喪屍文化的發展

1.喪屍的起源到初代喪屍

喪屍,如今詞典翻譯為“Zombie”,最早可能來自海地克裏奧爾語的Zombi和Zonbi,在當地的巫毒教傳說中,其被用來描述一種被巫師或神秘力量操縱的屍體。

1932年維克托·哈普林導演的《白魔鬼》,借鑒了巫毒教傳說,因此其被認為是第一部喪屍電影,不過其中的喪屍比較類似德古拉故事中的吸血鬼形象。

1954年Richard Matheson出版的小說《我是傳奇》去除了巫毒教神秘力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科學力量:吸血杆菌。小說裏的世界末日起源於一種吸血杆菌,吸血杆菌以血液為食物,於是它驅使感染者去吸血;細菌懼怕陽光,因此感染者隻在夜間活動;木樁能釘死吸血鬼,是因為傷口的氧氣對吸血杆菌的毒害作用等。該小說的同名電影2007年才拍攝上映。

1968年,《活死人之夜》上映,其設定借鑒了《我是傳奇》中的喜吃人肉。這部影片被廣泛承認為開啟喪屍文化的鼻祖,其導演喬治·A·羅梅羅被認為是“喪屍之父”。《活死人黎明》《活死人之日》和《活死人之夜》一同,構成了喬治·A·羅梅羅喪屍三部曲。

既然大多數以該片為鼻祖,那就以其中的喪屍為初代喪屍,其特點有:使人死而複生,沒有自主意識,行動比較緩慢,會瘋狂攻擊同類,喜食人肉和人腦,被咬者會轉變為喪屍,爆頭才能殺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