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生(上)(1 / 2)

荊軒直接回到了郢城。一路上看到如同蝗蟲過後的莊稼。心裏就有種難受。又不知道有多少人缺衣少食。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被餓死。

貴族們考慮的是貴族們的生死安危,百姓考慮的是百姓的生死安危。看上去是兩個層次,兩個世界的人在考慮自己的安危。但他們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唯一不同的是,貴族們的安危來自於政治。百姓們的安危來自於生計。他們那能體會要死也得做飽死鬼的臨終願望。

貴族們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可以吃飽肚子。而百姓們就不行。子燮與鬥克一路逃跑,但他們可以從百姓手裏掠奪食物。還可以為他的強盜行為加以掩飾。史官們也不會記載他這一路對百姓的危害。

百姓吃不飽肚子,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拿了就是犯罪,就是強盜。生活的階層不同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不同。這就是強盜們的邏輯吧。

所以很多生活在底層的人物,都想方設法地以生命來換取貴族生活。到了一千多年後,這一切也許可以不通過生命來換,不過在春秋戰國之時,你必須得這麼換。

隻有在戰場上立下了戰功,才有可能改變命運,別無他途。如果能得到封地,那麼他的家族也就都可以得到他的庇陰,成為貴族。從而陰及幾代,幾十代。

以生命換富貴,還得要有命來享受。而要想在戰場上立功,不僅要跟上一個好的將領。更重要的是還得有保命的辦法。

保命的辦法不是要求你有什麼智慧。需要的是你的武力。有了足夠強的武力,才可以保命升遷。

因此在軍隊當中,軍士的訓練很自覺。隻要有時間他們就會用軍隊裏流行的方法強化體魄。當然達到了中層軍官才會讓你識字,學習一些軍事常識。也可以學習一些戰術戰略。

在百姓當中也流行武藝。很多的退役軍人把軍隊裏的操練方法傳授給族人們。其一、可以在特殊的情況下,保衛家園。其二、為軍隊輸送戰士。

荊軒一路上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場麵。這些訓練包括器械、隊形隊列、弓箭。弓箭訓練的人比較多,因為學到了這門技藝平時可以打獵,所以訓練的人很多。不過楚國的這些場麵沒有晉國的大。也許楚國官方支持得比較少。所見的都是民辦的多。

楚國的士兵都是先由郡兵開始。在各郡縣訓練再補充到軍隊當中。從軍隊退下來先在郡兵幹一段,才能回鄉。這樣可以保證到軍隊裏的兵都是可以上戰場的軍隊。而每年每郡縣招多少兵,都由令尹府拿出計劃。

晉國以封地為主,各貴族都有私兵。戰爭之時,這些私兵就可以以正規軍出征。各貴族的將領在戰損的情況下,從私兵當中補充到正規軍當中。

秦國與楚國有點差不多,他們地方官都是軍政一體。軍隊平時由地方官訓練,再補充到軍隊當中。不過他們的體係比楚國更加嚴密一些。對地方上的管理也很嚴格。地方上的練兵都是官方支持。

秦國的軍製吸收了晉楚的優點。所以整體上秦兵的實力比晉楚兩國都要強。當然一場戰鬥,不是拚單兵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將領。特別是在大型作戰時,單兵的實力完全可以不計算。

將領的布置才是最重要的。雙方接觸之後,先來一陣讓人心悸的箭雨。再來一陣騎兵衝殺。最後上來的是戰車絞殺。

關鍵是誰把握住了戰場節奏誰就可以取得勝利。幾萬人、幾十萬人在同一節奏上衝殺,個人的能力又算得了什麼?不管是誰的氣勢一弱,麵臨的就是兵潰。

常用的攻擊法就是遠、近、短兵相接。變陣之法以上、中、下三軍對壘的強弱配置。當然也有伏、奇、夾、突等等手段。但在大型正場上很少用得上。

這也是在春秋戰國之時,對軍事將領看得很重的原因。強國強兵,關鍵是強將。像荊軒在楚國指導的兩場戰爭,就已經超出了正常的軍事範疇。上一次讓楚國的將領好久才消化那經典的一戰。這一戰,將又為楚國將領提供了一個新的軍事素材。

三十對十萬的戰爭,並來沒有什麼經典可言。不過在沒有多少傷亡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場戰役。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這一場戰爭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方麵是謀,把整場戰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分考慮清楚了。另一方麵是情報,收集到了子燮和鬥克的活動情報,還有就是使用了反間計。軍隊雖然跑了很多路,但沒有什麼傷亡,價值就大得去了。

《春秋左傳》上隻是短短的幾句話:楚莊王立。子孔、潘崇將襲群舒(其實舒國已剿,這一戰是針對巢國及群舒餘孽。),使公子燮與子儀守,而伐舒蓼。二子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不克而還。八月,二子以楚子出。將如商密,廬戢梨及叔麋誘之,遂殺鬥克及公子燮。

可是這一場戰鬥參與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為之設計。又是這短短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