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十萬山,綿延有千裏”一句,出自大秦年間一位極負盛譽的文壇大家的筆端,且廣為人知。
相傳在大秦掃平天下,形成大一統的局麵之前,當時尚未進入西南連山之中的苗人在中原的地界上還是頗為活躍的。
隻不過隨著各類戰事的落幕,吃了敗仗的苗人也不得不選擇棲身於這片中原人眼裏的不毛之地。
今日山中頗為熱鬧,各個苗寨都開始布置,衣衫也換上了平日裏見不到的盛裝。
那些銀冠鮮衣更給這一天增添了許多的喜氣。
今日是苗人大年的日子,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
在臨近年時的時候,各個苗寨都有這麼一個規矩,就是要去到那座最為高聳的雪山下取酒。
據說那座常年落雪的大山裏頭住著一位老神仙,每年都會釀酒,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贈予寨子裏的人。
在那一天,稚童們也是可以跟著寨子裏的長輩們去山下的。
在那山下,有著十四名極好說話的年輕人,那些稚童最為樂得的事情就是每年去山下找這些個年輕人玩耍。
也隻有在這時候,那些稚童才能脫離寨子裏長輩們的約束,自由自在地樂嗬那麼一會兒。
每次離開之前,隻要族裏有人定下婚約,或是大婚在即,便可再領去一大甕的酒,領到酒的大人樂得就和他們一樣,這讓那些稚童有些好奇酒甕裏麵是不是還裝了什麼寶貝東西。
領了酒之後,那些在好奇心作祟下膽大如牛的稚童,便會悄咪-咪摸到族中長輩白日裏埋藏酒甕的地方,想要將其挖出來一探究竟。
隻不過每一次都會被族中負責看守的楊爺爺逮到,後麵緊接著的自然就是來自族裏長輩的一番痛罵,不過聽著就是,理不理會,這些心大的稚童才不管這麼多。
酒甕也都埋放在一起,一般都是在過年這天才取出飲用,不過那些大人都是在祠堂那裏慶年,稚童在儀式結束前是不能進去的,要不然來年家裏就會失了福氣,所以就算膽子再大,也是沒有稚童敢在這時候鬧出亂子的。不過每次可以進去的時候,翻看那些躺在地上的酒甕,這些稚童都是一臉遺憾,空空如也的酒甕就如同稚童那空洞的眼神一樣,毫無生氣。
這不,聚紮在祠堂不遠處的稚童們今年就沒有寄希望於祠堂裏麵的那些酒甕了,那些大人肯定一早就會把裏麵的寶貝拿走。
所以這次大家都聚在一起,商議著去“埋酒田”那裏看看能不能尋到寶。一個稚童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新得的情報,說是偶然聽到家裏長輩說每一次都會留下幾甕酒給那個每次都壞他們大事的楊爺爺。
眾人一片嘩然,然後就是竊竊私語,不一會兒,一群人就憋好了一肚子壞水,直奔那座“埋酒田”而去。
臨近“埋酒田”的時候,那些稚童就開始變為躡手躡腳地摸索前行。最前麵有作為“斥候”的稚童負責探明前路,中間有著作為“中軍”的中堅力量在“斥候”不斷傳遞而來的情報中穩健前行,而後方則是負責殿後的五六名“士卒”。“大軍”緩緩推進,規製森嚴,偶有不小心踩踏枯枝或是發出響動的“士卒”被訓斥。
依據最新一次“斥候”的情報來看,前方不遠處就是“楊老帥”的那座“城池”了。
站在最中間也是最年長的那名稚童接連發出指令,調度“士卒”開始各自的行動:有匍匐前行的,也有大大咧咧直往前踏的,也有迅速從“大軍”兩翼直取“城池”的。這位坐鎮“中軍”的“大將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就像已經看見勝利的那一幕了。
隨著那幾名正麵“攻城”的“士卒”往前踏去,發出的響動自然就傳到了那位“楊老帥”的耳朵裏。當“大將軍”看見“楊老帥”被誘出城外的時候,嘴角不自覺地露出了一抹笑意。隨著“楊老帥”的前行,那幾名速度快些的匍匐“士卒”已經做好了準備,就在“楊老帥”即將走到那幾名“士卒”麵前的時候,“大將軍”就高聲叫道:“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