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125]),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1]。三國時期孫吳開國皇帝(229年5月23日[126]-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軍事統帥。[113][114]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上書交好曹操,被漢廷任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在張昭、周瑜等人的傾心輔佐下,孫權招賢納士,分部諸將,鎮撫山越,征討反抗勢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荊州的曹操揮兵南下,議者多勸孫權降曹,唯有周瑜、魯肅堅決主戰,遂與劉備聯軍,於赤壁之戰大破曹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襲取荊州,使領土麵積大增。黃初二年(221年),向曹魏稱臣,被策封為吳王。黃武元年(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不久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黃龍二年(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複無常,引發二宮之爭,導致朝廷動蕩。神鳳元年四月乙未日,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孫權統治江東五十餘年,通過長期的軍事行動,將管轄地域由江東擴展到今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區,結束了漢末的分裂狀態,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得到了恢複與發展。早年經曆
孫權的籍貫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出生於下邳,為孫堅的第二子。 孫權出生時,孫堅正擔任下邳縣(今江蘇邳州)縣丞之職。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代。中平元年(184年),時任佐軍司馬的孫堅隨朱儁征討黃巾軍。孫權與家人都留居九江郡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城關鎮)。中平六年(189年),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函穀關以東)聯軍時,孫權跟隨長兄孫策遷居至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初平三年(192年),孫堅因奉袁術之命征討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喪事畢後,全家遷往廣陵郡江都縣。孫權幼年喪父,由其母吳夫人撫養教育。初平四年(193年),孫策投奔袁術後,命呂範將孫權等人接到住在曲阿的吳景(孫權的舅舅)處。興平元年(194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劉繇深怕被吞並,欲對孫權及其母等不利,於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 後來,孫權跟著吳夫人遷往曆陽縣(今安徽和縣),又遷往阜陵縣(今安徽全椒附近)。十五而立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陳寶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歎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胡綜、朱然在吳郡讀書。建安元年(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之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建安四年(199年),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少年統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東漢朝廷冊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在孫氏宗親內,廬陵太守孫輔暗通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 ,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張昭、周瑜等認定孫權可以與之“共成大業”,因而“率群僚立而輔之”。 張昭為文臣領袖,周瑜為武將之魁。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以兄禮事周瑜,又以程普、呂範等為腹心將帥。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黃祖,吞並江夏郡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