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小山村。這個村莊叫袁如崗灣村,有千年曆史,有千餘人口。這裏東連景德鎮,南接鄱陽湖,西望匡廬,北達九江。其神韻造就了特有的如崗文化,孕育了如崗人的智慧與秉性。古老村莊給世人留下了許多曆史印記:紅木牙床、太師椅和祠堂裏花崗岩容器等寶貝,無不透出幽遠古樸氣息。屋簷下方獅子彩球(雙鳳朝陽)工藝木雕栩栩如生,天井兩旁窗花雕刻巧奪天工。現存的古屋便是村民(景德鎮大窯主)袁魁東財源茂盛的佐證。大八間、小八間,大三進、小三進,幾十棟古屋形式各異,其風格與徽派建築同出一轍,如崗灣素有“小婺源”之美譽。如崗灣曆史久遠,文化深厚。整個村莊布局十分講究,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青龍嘴(來龍埂)自然隔開,村莊主體坐北向南,村前是公路,村後靠(燈山)山腳。“左青龍,右白虎”特征明顯,祖廳建在青龍嘴西邊山凹,左側是伸長800餘米的青龍嘴,周邊花崗石砌壘,如城牆之形勢,堅固而氣派。青龍嘴上綠草如茵、綠樹成蔭。祖廳大門正前方兩邊是官家(大戶人家)標誌的旗杆石和上(下)馬石,再往右前方,是一字形排列的三口(大、中、小型)人造圓形活水池塘:上塘洗菜,中塘吃水,下塘淨物。灣東、灣西,均辟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直通村莊主行道,所有道路均由規格花崗石鋪砌,雨天不用打傘、穿上膠底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整個村莊弄接著弄,巷通著巷,家連著家。平常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門戶敞開,全村成一大家庭。在這曲折多變、類似迷宮布局的.我就是在這裏出生的。當時的年份是1980年10月。
那麼出生之後,到上學之前,能記憶的事是什麼呢?大家可能不信,但是我始終記得兩個場景。第一個是我因為要斷奶,母親把我給了三舅帶幾天。聽說當時我最喜歡三舅。我有四個舅舅,為什麼就偏偏喜歡三舅呢?這個等下再表。母親把我托付給三舅後,我就不得不當天晚上跟著三舅睡覺。因為當時舅還是剛結婚不久,跟舅媽還是非常黏糊。我被扔到他的腳下睡覺。記得當時下麵還添了一張油紙。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睡在上麵有多難受。這個還是次要的,最難受的是,他們的腳非常臭,簡直要把我熏暈過去。好不容易熬過了跟比較熟悉,但又不是很熟悉的人住一夜晚的時光。第二天,我正在姥姥臨住的小舅家與外婆一起玩。突然,看到母親背著一個小包袱要離我而去。當時的感覺,就像是天要塌下來一樣。可能就跟現在我的小孩第一次到學校,我們送他到老師的手中,要離開的時候的感覺一樣吧。斷奶的記憶就這兩個是最深刻的。而比較愉快的記憶就是跟著三舅賣冰棍。反正就是覺得跟他著,經常能吃點零食還能坐在他的自行車上飛奔.那種感覺是非常好的。這就是剛剛能產生記憶的時候,最原始的記憶深刻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