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煉鐵高爐(1 / 2)

之後的一個月裏,老鄭在流民中挑選出了兩百餘名工匠,公孫瓚將這些工匠分成了三隊,分別是木匠,瓦匠,鐵匠。

木匠百餘人,在老鄭的帶領下繼續製造水車,公孫瓚將水車分成了諸多的零部件,讓工匠分組製造不同的部件,然後由最後一組進行組裝,這是仿照了後世的流水線工序,大大提升了打造速度。

瓦匠有七十餘人,一部分負責在各地安裝水車,引水到開墾好的田地裏,另一部分則被公孫瓚安排去摸排遼西境內的各類礦產。

剩餘八十餘人都是鐵匠,這些鐵匠公孫瓚讓嚴綱派兵嚴密保護起來,在濡水河邊劃出來一塊地,正在建造煉鐵高爐,公孫瓚每天都會帶著圖紙去現場指導。

這一片地區占地五百畝,位於濡水河下遊,經過一個月的打造,這裏已經建起了三麵高兩米的圍牆,隻有濡水河這邊沒有建圍牆,但是有嚴綱麾下水軍在這段流域日夜操練,在圍牆外圍還有五千兵馬駐守,如此防衛可謂是密不透風。

這裏是公孫瓚規劃的軍工業發展基地,他將在這裏提高這個時代的鋼鐵質量和鍛造工藝,提升軍備質量從而提升戰鬥力。

這天,最後一節圍牆完工,煉鐵高爐也在河邊建造起來,工匠們將準備好的鐵礦石和木炭、石灰石按順序填入爐中,點火後留下兩個工匠往高爐裏麵填木炭。

在高爐鼓風口有一個木質的風扇,是公孫瓚按照後世的風扇設計的,並通過鐵質的軸和齒輪逐一連接,動力源頭則是由架在水麵上的水車帶動,隻要打開水車上的製動裝置,就可以使水車轉動起來,從而帶動齒輪和風扇轉動起來,起到鼓風作用,至於製動裝置也就是一根粗壯的木樁,用來阻止水車轉動。

隨著時間的流逝,出鐵口有鐵水流出,直接進入匠人們早已準備好的移動冷卻槽中,形成一塊塊生鐵料子。

當鐵水流出的那一刻,鐵匠匠目張虎激動的熱淚盈眶道“主公,這,居然隻需要五個人就能持續不斷的燒出鐵塊,這簡直難以想象,如此一來產量直線上升啊!”

公孫瓚聞言笑道“五個人可不夠,從現在開始,這第一座爐子就要連續不斷的工作了,配置七個人為一班,共三個班負責一座爐子,每天三班運轉,人休爐不休。”

“主公英明!”

公孫瓚笑嗬嗬的坐在一旁看著出鐵的高爐,心中也是澎湃不已,不過現在他要考慮下一步了,生鐵還不適合打造兵器,要鍛造成鋼才可以。

這個時代的鍛造技術就是在人力的作用下不斷的捶打,折疊,煉製,這樣的效率無疑是很低的,要打造一把百鍛鋼刀往往需要一年乃至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看著架在河麵上的水車,公孫瓚突然來了靈感,當即讓人取來紙筆,開始寫寫畫畫,同時吩咐道“讓人在這裏搭建一座屋舍,作為工作間。”

總不能每次有了想法都要這樣隨便找個地方開始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