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行啊。”

肖愛華問:“你爸是做什麼的?”

楊清晨回答:“我爸是農民。”

肖愛華眉頭一皺:“農民?他文化程度多高?”

“我爸小學都沒讀完。”

“那你母親呢?”

“她啊,和我爸文化程度差不多。”

“你有親戚喜歡研究經濟學嗎?”

“沒有,我的親戚個個文化低,最高文化的是初中畢業。”

一番交談,楊清晨知無不言,如實抖露,沒有隱藏半點。

肖愛華卻越問越糊塗了,他以為楊清晨父母是高知識份子,父母平時應該喜歡關注經濟。

因此楊清晨從小受到影響,自然而然比一般的同齡人更了解經濟形勢。

誰料一路盤問下來,楊清晨不但父母文化低,親戚中最高文化的隻是初中畢業。

這讓肖愛華百思不解,想不通為什麼楊清晨對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

楊清晨看穿了肖愛華的心思,隨口撒謊:“我從小天生就喜歡了解經濟,買過很多報紙,還有相關的書籍看。”

肖愛華半信半疑,如果楊清晨說的是真話,他就是個經濟學天才了。

可是,這世上真有經濟學天才嗎?肖愛華不太相信。

他能成為經濟學教授,大學課座經濟講師,靠的是一步一步積累摸索,而不是所謂的什麼天才神童。

“今天咱們先聊到這裏,改天有時間,你去我辦公室坐坐,咱們接著聊。”

肖愛華決定以後經常和楊清晨接觸,他不相信一個大一新生從

小沒人指導,靠興趣愛好就能達到和專家一樣的境界。

楊清晨回到宿舍後,拿出全家旺給的各種資料文件閱讀,對飛達食品工廠有了更深入詳細了解。

和其它國營企業一樣,飛達食品工廠也很少變通,在創業之路按步就班發展。

時代已經不同了,九十年代很多企業都在改革轉變,尋求新的出路。

停止不前,不求變新,隻有死路一條。

飛達食品廠最大的問題就是“守株待兔。”

生產出任何食品,等待客戶主動上門。

這種經營方式已經落伍了,自從全國各地掀起改革浪潮,很多有先見之明的工廠紛紛主動出擊,派出業務員到處尋找潛在的客戶。

九十年代的企業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大,如果不主動去尋找客戶,隻想著等待客戶上門,這樣的企業最終會走向衰敗。

了解完了飛達食品廠的症結所在,楊清晨三下五除二寫出了一份營銷方案,這份方案可以說是挽救飛達食品廠的神藥。

寫完方案後,楊清晨沒有立即打電話給全家旺,他計劃雙休日的時候再約全家旺見麵。

不然如果又是非周末見麵,他有可能會上學再次遲到。

周五晚上,楊清晨打電話給全家旺,約好周六中午在國民大飯店吃飯麵談。

轉眼到了第二天上午,楊清晨三人換上正裝,照舊往學校後門走。

“你們這是要去哪啊?穿成這樣。”

一個聲音忽然在三人耳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