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還是想別的

推銷辦法,這種辦法雖然有效果,但效果不大。”

“大部份員工都對這種有獎活動不感興趣,如果咱們上街推廣這活動,估計大部份市民也不會感興趣。”

做完一場內部實驗後,在場大多人不看好有獎銷售活動,李金貴緊皺眉頭,一言不發。

不管怎麼說,有獎活動是可以吸引到人,但是以目前的實驗結果來看,就算上街推廣有獎活動,也沒法在短時間內賣光十萬瓶汽水。

楊清晨早就想好了怎麼說服在場的人,他計上心來問眾人:“你們誰知道本縣有多少人口?”

有人回答:“本縣應該有一百萬人口吧。”

還有人回答:“一百萬太誇張了,估計應該有六七十萬人口。”

有人問楊清晨:“你沒事問我們縣城有多少人口幹嘛?”

李金貴也一臉不解,搞不懂楊清晨葫蘆裏賣什麼藥。

楊清晨開門見山說道:“工廠的人數是固定的,之前做實驗的時候,一千多員工,有二百左右買汽水是吧?”

“那就是一千比二百的比例,這個比例放在工廠裏麵看,確實少了。”

“但是,如果放到社會上呢?設想有三十萬市民知道了有獎活動,然後按一千比二百的比例算。”

“一萬就是二千,十萬就是二萬,三十萬就是六萬。這意味著,到時會有六萬左右的市民參加有獎活動!”

“而且這六萬市民裏麵,肯定會有市民重複多次購買,這樣一計算,十

萬瓶汽水也是很容易就能賣光!”

楊清晨已經沒有退路了,隻能花言巧語遊說眾人。

事實上,他的這種假設理論上是站得住腳跟的,就看實際操作的時候,會不會和設想的一樣。

李金貴第一個動了心,他覺得楊清晨的分析很有道理,當即讚成:“我認同楊先生的分析,這種有獎活動可以舉辦。”

在場的人有人凝神思考,有人緊鎖眉頭。

很快,有人帶頭表態:“行吧,那就試試看。”

一有人帶頭,餘下的人接二連三表態。

“按照楊先生的分析,確實能吸引幾萬市民參與汽水有獎活動。”

“試一下也沒事,反正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了。”

“那就趕緊組織人手,把剩下的汽水都加上塗紙吧。”

會議室除了楊清晨,一共有三十五人。

有三十人讚成采用汽水有獎方案。

會議結束,李金貴組織了大量人手,爭分奪秒給每瓶汽水貼上塗紙。

十萬瓶汽水花了二三天就全部貼完了塗紙,中獎率為百分三十。

最高的獎金是一百塊,最低的獎金是一分錢。

一切準備就緒,李金貴再次召開會議,精神煥發給各組人員下達命令:“你們每人帶一批人手,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十個人,負責一萬瓶汽水。”

“分好了小組,就立即出發上街擺銷,推銷汽水!”

楊清晨見李金貴急著賣汽水,趕緊插話反對:“你們太急了,我建議三天後再開始擺攤賣汽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