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下一統(2)——江山一統歸大唐(1 / 3)

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唐軍主力一鼓作氣,攻克夏州統萬城,梁師都死於亂軍之中。至此,李唐王朝開國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敵人,被唐軍徹底消滅。立國十年的唐王朝,終於完成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掃滅群雄,一統天下。似乎,故事寫到這裏,應該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

攻滅梁師都之戰,唐朝固然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不過,滅掉一個小小的梁師都,並不是唐朝的主要目的。唐太宗的最終目標,是要放長線,釣大魚,籌劃更大的一盤棋局:亮劍突厥,一戰打垮這個曾經呼風喚雨的草原霸主。

無論是之前的劉武周,還是剛剛被消滅的梁師都,他們都是被突厥扶持起來的割據勢力,用以對抗唐朝,壓製李唐王朝的生存空間。所以,唐軍消滅梁師都,正是要掃除進軍突厥的軍事障礙,拔掉突厥布設威脅唐朝的釘子。

突厥崛起於南北朝後期,是繼匈奴、柔然之後,又一個強大的草原遊牧民族,曾經與北周、北齊、隋、唐四個朝代,有著數不清,道不明的恩怨糾葛。很快,趁著隋末天下大亂,中原混戰之際,突厥一躍而起,成為了叱吒草原的北方霸主,實力日益強盛,據史書記載:

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

單於也,妻曰可敦。其地三垂薄海,南抵大漠。……可汗建廷都斤山,牙門樹金狼頭纛,坐常東向。 (《新唐書·突厥列傳》)

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突厥趁機發展壯大,與隋朝公然決裂。並且,中原內地的許多割據政權,紛紛向突厥稱臣,或與突厥結盟,換取突厥的支持,像薛舉、李軌、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梁師都等,包括唐朝也不例外。

當初,李淵父子晉陽起兵,舉義反隋。為了爭取到突厥的支持,李淵特意委派司馬劉文靜,出使突厥。最後,劉文靜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突厥始畢可汗,支持李淵。後來,在李家父子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始畢可汗命大將特勒康鞘利,率領五百騎兵、兩千匹戰馬,為李淵助陣,協助義軍攻打關中。

唐朝與突厥之間的邊境爭端,由來已久,前文屢次提到。隨著唐王朝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突厥與唐朝的關係,逐漸趨於惡化。為了阻撓唐朝統一戰爭的推進,突厥處處設障。對內,突厥扶植多個反唐勢力,無所不用其極,壓製唐朝;對外,突厥大軍連年南下,入侵唐朝內地,攪得大唐邊境不得安寧。

縱觀整個唐初統一戰爭,突厥幾乎年年入侵唐朝。小規模入侵不計其數,而大規模的入侵,主要有兩次。而且,麵對突厥帶來的嚴重軍事威脅,唐高祖李淵的內心深處,也曾經

產生過動搖,甚至一度萌生出遷都的念頭。

為此,當時還是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竟然不惜當眾與父親、大哥對著幹,堅決反對遷都,惹得父親李淵勃然大怒,導致唐高祖武德後期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兄弟關係的日益緊張。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娓娓道來。

武德七年(624年)七月,突厥主力大舉南下,自原州入寇,侵略唐朝關中腹地。這次突厥入侵關中,估計也就是為了搶點東西,並沒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樣一來,就給唐軍創造了難得的殲敵良機。

因此,唐高祖迅速作出部署,派遣寧州刺史鹿大師,率軍馳援原州;大將楊師道領兵,直趨大木根山,截斷突厥大軍的歸路。隨後,突厥轉兵進攻隴州。結果,唐軍猛將尉遲敬德,揮軍截擊突厥,大獲全勝,擊退了突厥的入侵。

不過,突厥此次入侵,卻讓唐朝不少大臣,產生了畏戰心理。他們看來,突厥年複一年,去而複返,確實有些麻煩。怎麼辦呢?這時,朝中一些大臣,向唐高祖提出了一個建議:遷都。有的大臣認為,突厥入侵,完全是看中了長安的子女玉帛,倘若焚燒長安而不定都於此,突厥自會退去,不再與大唐為敵:

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 (《資治通鑒》)

焚燒長安而不都,這個想法簡

直是荒唐。沒想到,唐高祖最初竟然采納了這個意見。而後,唐高祖當即委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地區,勘測地形,打算找個合適定都的地方,準備實施遷都計劃。

當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宰相裴寂,都讚成這個遷都建議。另一位宰相蕭瑀,雖然不讚成遷都樊、鄧,卻不敢犯顏直諫,違背皇帝的意願,遲遲沒有表態。此時此刻,唯有一人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堅決抵製棄守長安,誰呢?秦王李世民。

多年的戰爭生涯,以及冷靜的判斷,讓李世民清楚地意識到,長安對於大唐王朝的重要性。自從李唐建國,定都長安起,長安早已成為了大唐的根基。如果放棄長安,大唐必將失去天下民心的支持,頃刻間就會土崩瓦解。況且,大唐坐擁百萬雄兵,倘若不戰而退,豈不是要淪為當世的笑柄。故而,李世民堅決反對焚燒長安而遷都,並向父親李淵,舉出了霍去病抗擊匈奴的例子:

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征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誌滅匈奴;況臣忝備藩維,願假數年之期,請係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資治通鑒》)

李世民主動請纓,願意效仿西漢名將霍去病,與

突厥人一決勝負,如果不成功,到時候再遷都也不遲。李世民的這個建議,唐高祖剛開始是同意的。可是,太子李建成卻認為,秦王過於自以為是。而且,李建成還列出了西漢大將樊噲以十萬大軍就能橫掃匈奴的故事,反駁李世民:“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

李建成和李世民唱起了對台戲,兄弟二人,當著父親、朝廷百官的麵,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麵對大哥李建成咄咄逼人的反駁,李世民也毫不示弱,立刻據理力爭,和李建成直接杠了起來:

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 (《資治通鑒》)

事實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對著幹,完全有些抬杠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的儲位之爭,在朝中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所以,李建成這樣做,可以理解,就是要竭盡全力地壓製李世民。

最終,唐高祖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停止了焚燒長安,遷都樊、鄧的行動。可是,太子李建成與後宮嬪妃,卻在唐高祖麵前,肆意詆毀李世民,說李世民阻止遷都是包藏禍心,想趁抗擊突厥之機,總攬全國兵權:

突厥雖屢為邊患,得賂則退。秦王外托禦寇之名,內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耳! (《資治通鑒》)

以上是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中的內容。可是,在《舊唐書·太宗本紀》中的記載,卻與《資治通鑒》的記載,截然不同。《舊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當李世民提出反對遷都,願意領兵抗擊突厥時,唐高祖李淵的反應卻是,“高祖怒”,但最終的做法,還是“仍遣太宗將三十餘騎行剗。還日,固奏不可移都,高祖遂止”。

雖然最後,唐高祖還是放棄了遷都的決定,但其實可以看出,李淵的做法,頗有點被迫的意思。而且,在放棄遷都之前,高祖的表現是“大怒”。由此可見,在武德後期,唐高祖對李世民已經極度不滿。因為李世民立下的蓋世功勳,又因為李世民無限擴張的政治與軍事勢力,以及覬覦太子之位的野望,無論是作為父親還是君主,李淵都是無法容忍的。

此次遷都未果,固然能夠影射出來,李唐王朝內部的權力鬥爭,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大哥李建成之間日益凸顯出來的矛盾;可是,從另一個方麵,也可以看出,突厥對唐王朝的軍事威脅,竟然一度讓唐高祖李淵萌生出了遷都的錯誤念頭。幸好最後,這種荒唐的想法,在秦王李世民的力阻之下,才沒有釀成千古之恨。

就在遷都之爭過去沒多久,突厥再次卷土重來,唐朝迎來了立國以來一次大規模的突厥入侵。這次突厥入侵,聲勢空前浩大,對大唐造成了泰山壓頂之勢。最終,還是秦王李

世民,憑借其過人的膽識、超人的謀略,成功地幫助唐朝渡過了一次國家危機,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迫使突厥退兵,將一場大戰消弭於無形。

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突厥頡利、突利兩大可汗,舉全國之兵力,連營南下,進犯唐朝。此次,突厥二汗共同領兵,其南下的聲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浩大。戰事初期,形勢對唐朝極度不利。突厥大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推進速度非常快,一直攻到豳州以南,距離長安不到三百餘裏,長安一時危如累卵。

此前,因為突厥大舉入侵,唐高祖曾經一度意欲遷都。現在,突厥舉國之力南侵,唐高祖更不敢小覷。這一次,唐朝麵對的敵人,不是國內的割據群雄,而是一群快馬彎刀的草原狼。所以,為了保衛長安,唐高祖再次使出了大唐帝國的“王牌”,不用猜都知道此人是誰——秦王李世民。

唐朝舉國上下,若論軍事鬥爭經驗、領兵作戰能力,無人可以超過李世民。更何況,李世民還是唐高祖親封的“天策上將”,是大唐獨一無二的最高軍事統帥。而且,在此之前,李世民堅決反對避戰遷都,力主領兵抗擊突厥。思來想去,唐高祖最終決定,命秦王李世民率軍出征,抵禦突厥,齊王李元吉亦隨軍前往。

當時,關中地區陰雨不斷,糧運阻絕,將士疲敝,武器裝備更是出

現了故障。在這種情況下,唐軍迎擊突厥,似乎充滿了種種困難。因此,滿朝文武、軍中諸將,都對此憂心忡忡,總是擔心此番出師不利。

但是,這種情況,放在李世民這裏,完全都不算事兒。在這場率軍抗擊突厥的作戰中,李世民以其過人的軍事智慧,以及令人折服的膽魄,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不利因素,最終成功化險為夷,力挽狂瀾。

李世民率領唐軍,從長安開拔。很快,李世民與唐軍將士,便在豳州與突厥軍隊正麵遭遇。那時,頡利、突利二汗,親領萬餘突厥騎兵,在豳州城西列陣,對唐軍形成壓迫態勢。與此同時,李世民星夜兼程,率軍趕赴前線,陳兵於五隴阪,與突厥騎兵主力對峙。雙方擺開陣勢,隨時要進行一場硬碰硬的較量。

戰場的態勢,突厥具有壓倒性優勢,且突厥鐵騎驍勇善戰,世人皆知。真要打起來,唐軍未必會占上風。敵眾我寡,雙方實力懸殊。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做了一個近乎瘋狂的舉動,這位堂堂大唐的秦王,天策上將,居然親率一支戰騎,來到兩軍陣前,直麵突厥大軍。

李世民不愧是英雄虎膽,天馬行空。隻見,李世民親率數百輕騎,來到兩軍陣前。他的這個舉動,著實將所有人嚇了一跳。所有人都在想,秦王殿下是不是瘋了!沒等眾人反應過來,李世民突然朝著對麵的頡利可汗,厲聲

高喊,說了一番至今聽起來,依然霸氣側漏,振聾發聵的話:

國家於突厥無負,何為深入?我,秦王也,故來自與可汗決,若固戰,我才百騎耳,徒廣殺傷,無益也。 (《新唐書·突厥列傳》)

這段話說得豪氣幹雲。李世民質問頡利可汗,我大唐與你們突厥早有盟約,如今你們深入我境,究竟是何居心?可汗你若有膽,就當著兩軍將士的麵,和我來一場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單打獨鬥。你若無膽,我身後就這數百輕騎,用我的數百輕騎,挑戰你的突厥大軍,看一看誰更厲害!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如此盛氣淩人,態度囂張,也是刻意為之,他就是要在氣勢上壓頡利一頭,讓他不敢輕舉妄動。另外,李世民也清楚,突厥內部派係林立,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挑起突厥二汗之間的猜疑。緊接著,李世民話鋒一轉,對著一旁的突利可汗,說了一番捉摸不透的話:

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 (《資治通鑒》)

聽到李世民這麼說,突利可汗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李世民唱的是哪一出。於是,突利可汗默不作聲。可是,一聽見“香火之情”四個字,頡利可汗的心中,立刻犯起了嘀咕,難道突利真和李世民有聯係,兩人會不會一唱一和,設計自己吧。

正當頡利可汗疑慮之時,李世民卻單騎向前

,準備渡過溝水,做出了要和突利可汗重續金蘭的樣子。李世民的這番操作,更加堅定了頡利可汗的疑心,急忙派人,阻止李世民過河,說:“王毋苦,我固不戰,將與王議事耳。”隨即,頡利可汗稍稍引兵退卻。

突厥稍稍後撤不久,突然,大雨傾盆。李世民大喜過望,看來連老天爺都站在自己這一邊了。為什麼呢?因為突厥騎兵擅長騎射,倚仗弓箭之利。如今,碰上大雨天氣,突厥人弓弦開膠,騎射優勢蕩然無存。而唐軍則不同,憑借刀劍長槊之硬戰,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正是這個道理。因此,李世民對諸將說道:

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飛鳥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製勞,此而不乘,將複何待! (《資治通鑒》)

李世民認為,如果唐軍趁著雨夜挺進,包圍突厥大營,定然會使突厥軍心大亂,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李世民下令,全軍迅速冒雨穿插,連夜挺進,直逼突厥大營,對其形成包圍之勢。麵對突如其來的唐軍,突厥軍隊頓時亂了陣腳,驚慌失措,完全沒有料到唐軍會冒雨突襲。

寫到這裏,肯定有人認為,接下來,李世民肯定會趁著雨夜,發起突襲,大敗突厥軍隊。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發起進攻,而是派人進入敵營,與突利可汗談判。最終

,突利可汗被成功說服,表示不願和唐軍交戰。盡管此時,頡利可汗依然想要和唐軍打下去;奈何,突利已經向李世民妥協,自己孤立無援,隻能服從現實。沒有辦法,頡利可汗委派自己的心腹大將——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前往唐營,麵見李世民。最終,唐朝與突厥,雙方達成協議,突厥大軍遂引兵退去,一次威脅帝都長安的軍事危機,再度化於無形之中。

這次突厥大舉入侵,雖然最後,李世民憑借自己的勇氣與膽略,成功逼退了突厥人的進犯。但是,從此次應對突厥入侵,也能看出,唐朝當時的對突策略,還存在一定的妥協性。因為那時的唐王朝,剛剛完成一統,百廢待興,尚不具備與突厥決戰的實力,隻能采取議和,談判的方式,與突厥訂立盟約,迫使突厥退兵。這是突厥的第一次大規模入侵。

前文說過,突厥先後對唐朝發動過兩次大規模入侵。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的入侵,突厥大軍深入關中腹地,打到長安附近,威脅到了唐朝京師的安全。那麼,武德九年(626年)的第二次入侵,突厥則一度兵臨長安城下,差點讓唐朝麵臨亡國之危,而且,這次入侵,還是發生在唐太宗剛剛當上皇帝不久。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還不到一個月,這個時候,從遙遠的邊關,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

息。一支十餘萬人的突厥鐵騎,從塞北草原呼嘯南下,穿過黃河,一路燒殺劫掠,直撲關中而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梁師都的慫恿與引領之下,武德九年(626年)的秋天,突厥頡利、突利二汗,集結了十餘萬精銳鐵騎,號稱百萬之眾,再次大舉南下,入侵唐朝。十餘萬突厥鐵騎,在頡利、突利兩位可汗的率領下,一路深入關中,進犯涇州、武功、高陵。一時間,京師長安戒嚴,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防禦突厥進攻。

那個時候,玄武門之變才過去不久,李世民接受唐高祖李淵禪讓,登基還不到一個月,準確地說,還不足二十天。唐太宗初登帝位,突厥的“百萬大軍”,便大舉揮師南下,著實送給了唐太宗一份“大禮”。

形勢危急,麵對突厥人的大兵壓境,唐太宗自然不能無動於衷。畢竟,李世民是一位久經沙場,以神武定四方的馬上天子,突厥人的強大攻勢,嚇不倒這位一代英主。很快,唐太宗立刻作出了部署。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鐵騎進犯高陵。此時此刻,突厥已經連下涇州、武功二城,直逼高陵。若是突厥再攻破高陵,便能順勢而下,威逼長安。所以,無論如何,唐廷也要不惜代價,馳援高陵,阻擊突厥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