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主關中(1)——李家父子初起兵(1 / 3)

位於今天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和村西的唐獻陵,以及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唐昭陵,這兩座大唐帝陵,長眠著中國曆史上兩位名垂青史的父子帝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可以說,這兩位父子帝王,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之中,留下了不朽的光輝。他們,一位開創了一個四方來朝的大唐帝國,一位締造了一個萬古流芳的“貞觀之治”。然而,他們父子二人,卻共同開創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大唐帝國。

是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入主關中,定鼎長安;是他們,一路南征北戰,僅用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結束了自隋末以來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長期的戰亂與割據狀態,最終締造了一個古今未有的大唐王朝!

提起大唐王朝,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通常是兩個字:盛世。大唐盛世,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富足的民生、遼闊的版圖、開放的國門、華美的詩篇,幾乎成為了大唐王朝的形象代名詞。

來到長安城,我們看到的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萬國來朝;縱橫於煙塵滾滾的東北邊境,我們看到的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的沙場豪情;登上金陵鳳凰台,我們看到的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千載往事;佇立於黃鶴樓上,我們看到的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鄉思……

然而,我們更能看到的,是一個傲立於世界東方,以一個龐大帝國的姿態,俯瞰華夏大地的偉大國度,——大唐帝國!

現如今,“漢唐”,已經成為了所有中國人心目中永遠的驕傲。漢族唐人,雄漢盛唐,華夏文明的種子,早已散播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影響中國曆史,乃至影響世界曆史發展進程的宏偉帝國,在它最初立國之時,所麵臨的卻是繼南北朝之後,又一個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紛紛亂世。麵對狼煙遍地的華夏大地,新生的李唐王朝,以不屈不撓的鬥誌,放眼九州的格局,以及海納百川的胸襟,花費十年時間,最終掃平群雄,克成一統。

李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為即將到來的大唐盛世營造了一個穩定的政治、軍事環境,使得唐王朝又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一個難得的大一統王朝。

唐初的統一戰爭,是從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李唐王朝,到武德七年(624年),唐軍在李孝恭、李靖等人的率領下,平定江南輔公祏勢力,基本上掃平了除朔方梁師都以外的所有隋末群雄;最後,直到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國力衰落,自顧不暇之際,大舉出兵,徹底拔除了梁師都這個隋末群雄的最後一股勢力。

以說,新生的李唐王朝,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掃平群雄,一統天下,結束了自隋末以來黃河、長江流域長期的動蕩與戰亂。大唐,猶如一輪旭日,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冉冉升起;而在此後長達二百八十九年的風雲歲月裏,中國曆史的發展,也將與大唐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大唐創立伊始,新生的李唐王朝,處於各地割據勢力的重重包圍和虎視眈眈之中,隨時有可能一口吞掉方興未艾的大唐。然而,出身關隴貴族集團的李淵、李世民父子,他們注定要承擔起統一天下的重任,注定要終結這個令蒼生生靈塗炭,令天下支離破碎的新亂世,在一片哀鴻遍野之上,開辟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唐帝國!

總結李唐王朝十年的開國之路,這就是一部壯麗絢爛的英雄凱歌。如果沒有這十年的金戈鐵馬,浴血疆場,也就沒有後來詩聖杜甫筆下“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唐氣象;如果沒有這十年的拋頭顱,灑熱血,也就沒有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那一個個璀璨耀眼的名字,李太白,杜子美,王摩詰、孟浩然、高達夫、白樂天、李義山......

將時光穿梭回千百年前,那個隋末唐初的亂世,置身於那段金戈鐵馬,激蕩雄渾的崢嶸歲月,感受大唐橫掃天下,傲視群雄的萬古豪情!在

那個群星薈萃,英雄拔劍而起的風雲際會之中,為什麼大唐可以最終傲視群雄,一統天下,成為華夏大地最後的主宰,成為獨一無二的天下之主。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哥,身為隋朝的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的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宣布起兵反隋,率領三萬義軍,從晉陽宮出發,向長安進軍。晉陽起兵,成為了大唐王朝289年輝煌曆史的序幕,也揭開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從此,開啟了李家父子一統天下,開創大唐的王者之路。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三征高句麗,耗費了隋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致國內矛盾一觸即發,各地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實現大一統還不到四十年的華夏大地,再度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亂狀態。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

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亂起,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其實,早在隋煬帝一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的動亂,便已經初現激變的苗頭,直到後來,這種苗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大業七年(611年)七月,還在第二次南巡的隋煬帝,乘龍舟由江都北上,結束了二下江都的旅程,經過剛剛竣工的永濟渠,前往涿郡。路上,這位大隋帝國的最高統治

者,正式頒布了討伐高句麗的詔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前往東萊郡,督造艦船三百艘。日夜趕工的民夫,長時間站在水中幹活,以致腰部以下都生蛆了,死者多達十之三四。

然而,隋煬帝要求的排麵,卻遠遠不止於此,他還下詔,調全國府兵,無論路途遠近,悉數都要到涿郡聚集。河南、淮南、江南各郡,則要打造五萬輛車,負責運送物資,按時送往高陽郡;同年七月,隋煬帝再調淮南、江南的民夫船隻,將囤積在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往涿郡。於是,縱觀隋朝境內,載有兵器甲仗的車輛,運送糧草的船隻,往來奔走的府兵,日夜不斷,擁擠於路途之上,累死道旁者,更是無法統計。

至大業八年(612年)正月,隋煬帝在涿郡集結大軍,共一百一十三萬餘人,號稱二百萬大軍,正式對高句麗發動攻勢。至此,隋煬帝在帝國戰略層麵又一項宏大的籌劃,——討伐高句麗,就這樣以如此不惜代價的方式,拉開了序幕!

然而,在這大軍百萬,旌旗蔽日的大場麵背後,卻是隋朝百姓從大業元年(605年)至大業八年(612年),七年之間從未中斷的勞役與傷亡。

當農耕社會下的底層農民,被迫離開土地,耕種錯失時令,顆粒無收,田地荒蕪,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時,皇帝沒有下令與民休息,卻是頒布了新的征稅詔

命,為東征高句麗籌措物資;而隋朝的官吏們,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便低價收購老百姓手中的糧食,隨後對外公布詔命,要求征稅,百姓隻得再以高價,從官員手中買糧。簡單的一進一出,官員能從中獲取的暴利,達數倍之多。

大業七年(611)時,山東、河南爆發水災,三十餘郡被淹沒;接著,同年十月,黃河砥柱崩塌,土石塞堵河道,造成河水逆流數十裏,吞噬周邊城池。然而,麵對如此嚴峻的天災,朝廷卻守著各處義倉,不肯開倉放糧,賑濟饑民;黎陽、洛口的儲備,隻顧運往遼東。

這一刻,懸在百姓頭上的生存紅線,徹底繃斷。鄒平人王薄,率先揭竿而起,自稱“知世郎”;緊接著,平原人劉霸道,高雞泊的孫安祖、竇建德,河曲張金稱、蓨縣高士達等人,蜂擁而起。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唱響了隋末天下動亂的樂章。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再到後來,隋朝百萬大軍,折戟遼東,令隋王朝威風掃地。與此同時,國內的農民起義,倒是此起彼伏,漸漸呈現糜爛之勢。

麵對農民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麵,隋煬帝深知北方大亂,已經不可扭轉,為了躲避戰亂,於大業十

二年(616年)第三次巡遊江都,離開中原。隋煬帝臨行之前,將西京大興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扔給了自己的兩個孫子,命代王楊侑鎮守大興城,越王楊侗鎮守東都洛陽。

隋煬帝自己則一走了之,而代王楊侑和越王楊侗,都是隋煬帝早逝的嫡長子元德太子楊昭的兩個兒子,當時都隻是十幾歲的孩子罷了,怎麼能應對了如此亂局。隋煬帝將愈演愈烈的北方亂局,交給兩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來打理,明顯就是逃避責任,棄江山社稷於不顧。

隋煬帝三下江都,他這一走,天下大亂的局麵,就變得更加嚴重了。到了大業十三年(617年)的時候,隋朝國內,形成了三支最重要的農民起義軍力量:以竇建德為首的河北起義軍,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的江淮起義軍,以李密、翟讓為首的瓦崗軍。而此時,李密正率領三十萬瓦崗軍,大舉圍攻洛陽,與駐守洛陽的隋朝江都通守王世充,進行殊死搏鬥。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此時,身在江都的隋煬帝,想的並不是如何平定國內烽煙,而是選擇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破罐子破摔,實行自欺欺人的“鴕鳥政策”。根據《隋書·煬帝紀》的記載,當時,隋煬帝對國內動亂的態度是這樣的:

區宇之內,盜賊蜂起,劫掠從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隱賊數不以實對。或有言賊多者,輒大被詰

責。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師徒,敗亡相繼。戰士盡力,必不加賞,百姓無辜,鹹受屠戮。黎庶憤怨,天下土崩,至於就擒,而猶未之悟也。

麵對天下大亂的局勢,各地大大小小的武裝力量,都在積極揭竿而起,反抗隋朝暴政,意欲逐鹿中原的時候,一支新興的軍事力量,卻突然崛起於山西太原。這支軍事力量的橫空出世,不僅改變了隋末唐初的紛亂局麵,更改變了整個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

這支崛起於山西太原的武裝力量,它的軍事領導人,正是開創了大唐帝國的一代雄傑——唐高祖李淵。

事實上,李淵可不是一般的草莽英雄,相反,他是一個真真正正,貨真價實的貴族出身。並且,李淵還與隋王朝,存在著非常深厚的血緣關係。為什麼說李淵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貴族呢?因為,他正是出生於西魏、北周與隋唐時期一個非常顯赫的貴族集團——“關隴貴族集團”。

在這裏就要解釋一下這個“關隴貴族集團”。所謂“關隴貴族集團”,其實就是一個南北朝時期北朝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的貴族集團。這個貴族集團的開創者,正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宇文泰。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這是自前秦苻堅以來第二次對黃河流域實現的統一。然而,好景不長,北魏統一

北方還不到一百年,正光五年(524年),北魏國內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到了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東魏由權臣高歡控製,而西魏則由權臣宇文泰所控製。因此,東、西兩魏之間常年發生戰爭,實際上就是高歡和宇文泰之間的較量。後來,東魏被北齊高氏政權所取代,西魏被北周宇文氏政權所取代。所以,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的高歡集團,專門創立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基礎的——“關隴貴族集團”。

南北朝末期,東魏、西魏、南梁三足鼎立,其中,西魏割據關隴之地,人口、經濟皆處劣勢。為了在亂世中生存,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在政治、文化上,打出了複古周禮的旗號,爭取關隴漢人門閥的認可;在軍事上,則以鮮卑人原始的部落兵製為基礎,以賜胡姓的方式,將漢人門閥融入其中,最終達到凝聚各方力量,擴大統治基礎的目的。

所以,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的高歡集團,專門創立了以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基礎的——“關隴貴族集團”。

所謂的“八柱國”,就是西魏曆史上的八位柱國大將軍,他們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是八柱國之首,而廣陵王元欣則是西魏

宗室成員。其餘六大柱國,都是各自督統兩個大將軍;所謂“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讚、元育、元廓、宇文導、侯莫陳順、達奚武、李遠、豆盧寧、宇文貴、賀蘭祥、楊忠、王雄。

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在北周、北齊,乃至隋唐,產生過無數開國帝王、高官重臣、皇室貴戚,以及後來許多王侯將相的父輩,可以說,這是一個全明星陣容的”隋唐家長群“。比如,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就是隋煬帝楊廣的祖父;八柱國之首的宇文泰,是北周政權的實際奠基者,北周建國之後,追尊宇文泰為“太祖文皇帝”;同為八柱國之一的李虎,就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崗軍領袖李密的祖父、獨孤信是隋文帝楊堅的嶽父。

出生在這樣一個貴族頻生的關隴貴族集團,李淵可以說是非常幸運。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曾經這樣評價過“關隴貴族集團”: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除了出生於關隴門閥這樣的貴族集團,另外,李淵本人,還有整個李家,都是皇族後裔。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的記載,“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意思是說,李淵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之君涼武昭王

李暠的七世孫。當然,後來許多史學家,經過考證,認為李淵的這個先祖,很有可能是編造出來的。估計是李淵後來建立唐朝後,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才編造出來的這個先祖,以證明自己開創大唐是受命於天。

不過,李淵的祖父李虎,卻是如假包換的王侯將相。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在西魏官至左仆射、太尉,受封隴西郡公,後來與宇文泰等其他七人,輔政有功,共同加封“柱國”之銜,號稱八大柱國。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李虎其人:

少倜儻有大誌,好讀書而不存章句,尤善射,輕財重義,雅尚名節,深為太保賀拔嶽所重。

北周受禪之後,那時李虎已經去世,被追贈為唐國公;其子李昞(李淵的父親),在北周曆任禦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世襲唐國公。北周天保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在李淵七歲的時候,父親李昞去世。於是,李淵便承襲了祖父、父親的唐國公爵位。

李淵不僅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這樣一個顯赫的門閥,另外,他與隋王朝,還存在著剪不斷的血緣關係。因為,李淵的母親獨孤氏與隋煬帝的母親“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是一對有著血緣關係的親姐妹,同為北周名將獨孤信的女兒。所以,論親疏,李淵是獨孤皇後的外甥,和隋煬帝是姨表兄弟,他比隋煬帝大三歲,真要

論起來,李淵還是隋煬帝的親表哥呢。

並且,論身份,李淵還是隋朝的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鎮守晉陽(太原),掌管山西並州的軍政大權。可以說,李淵在隋朝是鎮守一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是名副其實,雄踞一方的“山西王”。更何況,李淵本人與隋煬帝還是表兄弟關係。值此國難當頭,這樣的身份,這樣的地位,李淵本應挺身而出,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可他為什麼要起兵反隋呢?

按照傳統的說法,李淵起兵反隋,他的二兒子李世民,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甚至可以說,是李世民推動了整個晉陽起兵。

唐高祖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不過,他與原配妻子竇氏,一共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中,老三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就成為了李淵最重要的三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