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唐軍就按照李恪的安排,一步一步的將計劃鋪展開來。
與李恪一同出征的將領們,聽到李績等人轉達的計劃之後,也是被李恪的大膽嚇了一跳。不少老成持重的將領都對李恪這種做法不甚讚同,和李恪關係要好的契苾何力更親自跑來勸說李恪,並且自告奮勇願意替他做這個誘餌冒險,還擺出沒有人認識李恪,找人代替也並非不可的理由來。但是李恪還是謝絕了他的一番好意。朝令夕改畢竟不是什麼好事,他若想在之後的戰局中放心大膽的坐鎮後方調派兵力,如今這一關是必須要過的。
見勸不動李恪,眾將隻能聽令行事,心裏都對這位年輕的主帥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一個敢對自己狠的人,絕對不是善茬。
接下來的戰局果然十分順利,唐軍接連傳回捷報,柳城、通定、懷遠已經盡在掌握之中,李恪坐鎮的帥營也搬到了柳城。
接下來就是新城這一戰了。在李道宗刻意安排下,新城守將守軍早知道唐軍的主帥會親自上陣,而且因為之前接連取勝,誌得意滿,一團驕傲,心裏對唐軍的畏懼稍減。而且李恪又故意示敵以弱,讓對方小覷了唐軍的人數,總算是水到渠成。
至於烏卿也發揮了自身的作用,他一直暗中關注著李績那邊的情況,以便李恪可以在李績攻打玄菟的同時,發兵攻打新城。
李恪作為“誘餌”上戰場之前,莫遲終於還是去求烏卿也帶上自己同去。烏卿早知道莫遲會有這個請求,冷嘲熱諷了一通,還是帶她一起上了戰場。莫遲卻沒半分得償所願的高興感覺,相反的,她的心情是既緊張又不安,那種隻能被解釋為第六感的直覺也益發不安。
兩世為人,第一次上戰場這種地方,心理準備做的再充足,但看到眼前血肉橫飛的真實場麵,莫遲的心理上也經受了極大考驗。她沒有當場吐出來,在烏卿看來就已經很是難得了。其實,莫遲能撐住這種場麵,這還要多虧了李恪。
身為這支誘敵之軍的主將,李恪成功完成了任務。他先是故意去挑釁,而後假裝不敵潰退,正在高句麗軍想要追擊時,藏在一邊的大唐軍隊在程知節的帶領下,突然硬是殺進了新城,李恪也帶兵殺了個回馬槍,縱馬穿梭在敵陣之中。這種情形,不但第一次叫莫遲真正見識到她的這個丈夫有多麼的英勇善戰,也叫莫遲的心一直提到了嗓子眼。
這場大戰從早上打到傍晚,新城才被唐軍徹底拿下。李恪作為唐軍主帥,這才正式代表大唐走進了新城。他與手下的兵將們並不騎馬,而是選擇步行進城,在進駐新城的同時亦安撫了城內守軍及百姓,意在收攏民心——畢竟大唐攻打高句麗的主要目的還在於奪回自漢時便屬中原的領土,而非隻是為了單純的教訓一下威脅大唐的高句麗而已。當然,能順便開疆拓土自然是更好了。
新城中的守將德宋本來就不是泉蓋蘇文的嫡係,對泉蓋蘇文敢怒不敢言,而後掉入李恪陷阱,又見到唐軍勢不可擋,終於投降。主將都投降了,剩餘沒有戰死的守軍自然也是投降了事。
此時德宋帶著李恪特地安排給他的兩名親兵,陪同李恪一起招搖過市的安撫民心。他知道自己是落入李恪自汙之計小看了這位吳王,但見李恪並沒有特別刁難,反而和和氣氣,心裏更覺得投降大唐倒也沒什麼不好。如此一來,新城這一戰的戰後收尾事宜,其實倒比李績攻打玄菟那邊更加輕鬆。李恪也是終於鬆了口氣。經過這一戰,他在軍中聲威便穩固得多了。
就在李恪同德宋一邊散步一邊閑談的時候,誰也沒想到,就在此時變生俄頃。一支小小的袖箭從暗處飛出,直奔李恪而去!
“王爺小心!”在前方開路戒備的楊乘和許風頓時發出一聲驚呼,卻已經來不及打落袖箭,心中暗恨不該讓孫達離開李恪先去打點宿處。
就在這支箭要射中李恪的時候,烏卿突然出現在李恪身邊,伸出兩根手指,在李恪的胸前將那支袖箭夾住,再不能寸進半分。
“你不要命了?!”烏卿的語氣尖刻中帶著三分忿怒。
見到李恪脫險,不遠處的楊乘雖然鬆了口氣,可在一旁聽到烏卿竟敢對李恪這樣態度,仍不禁大怒:“你就算救了王爺,也不該如此失禮!”
然而對於烏卿的無禮,李恪卻仿佛魂不守舍般沒有做出反應,而是露出了一絲恍惚的神色。的確,他看不到擋在他麵前的莫遲,但他卻仍然感覺到了某種熟悉的存在。他們夫妻多年,雖然期間分離的時候不少,但那種熟悉程度仍非同尋常,就是烏卿的法術,也阻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