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六 受召見王妃麵聖(1 / 2)

房玄齡手中的信,確實是武媚娘憑著強大的記憶力默寫下來,然後迅速交給高陽公主帶出宮的。對於武媚娘來說,這是一場事關未來的豪賭。

武媚娘是貞觀十一年入宮的,那年她才十四歲,李世民的年紀足足比她大了一倍。六年過去,她幾次經曆受寵與冷落,一直隻是個小小的才人。武媚娘清楚,按照李世民的心思,已不打算再繁衍子嗣,屆時新帝登基,她這個前朝的小小妃子,若僥幸還未死,就隻能落得感業寺出家的慘淡下場。這是她所不希望發生的未來。

未雨綢繆,她必須現在就有所行動。就像昔日她的父親隻不過是一介木材商人,後來卻獨具慧眼傾盡家產資助李淵建立大唐。她也必須做出一份投資。這封事關李世民和李恪談話的信,就是這樣的投資。她有種直覺,在李恪曆經生死從薛延陀回來之後,李世民看著這個兒子的眼神就已經變了。於是她做出了決定,悄悄寫下密信,遣人交給和李恪夫妻感情親厚的高陽公主,由她將信帶到房玄齡的手中,如果房玄齡能夠讀出李世民話中的真意,她相信,這位大唐第一名相會做出應該做出的選擇。

本來,她相信,不會再有比自己更大膽的女人了。畢竟不是哪個女人,都敢於去冒這種風險,讓自己置身於本該屬於男人們的戰場和漩渦中的。可是,就在當天晚上,她遇到了比她更大膽的女人,那個她曾經刻意結交過的女人。

——蕭莫遲。

送走了烏卿,莫遲終於等來了報訊的雷遠書,卻沒想到雷遠書除了帶來了李恪確實已經安然歸來的消息之外,還帶來了李世民要見她的旨意。此時,李恪剛剛前往內省不久,武媚娘剛剛找機會送走了密信,吳王府裏的眾人們還在商議,蕭瑀正打算去悄悄拜訪房玄齡……

而蕭莫遲,則麵色蒼白的站在了大唐最高統治者,她此時不知是否該去痛恨的李世民麵前。

去見李世民之前,莫遲的心情仍沒能從烏卿告訴她的情報之中冷靜下來。是李世民有意陷害李恪,想讓他去送死?是李世民故意將他牽連進李承乾謀反的案件中?這種說法,讓莫遲覺得很受打擊。

但是雷遠書又喜眉笑眼的來報信說,皇帝沒有要怪罪吳王的意思,請王妃殿下放寬心雲雲。雖然同樣是麵帶笑容,但現在雷遠書那種略帶恭敬討好的笑容,和剛剛那種高高在上的笑容截然不同,敏感的莫遲很容易就能辨別出其中的異常。顯然,如果李世民有意治李恪的罪,這位大總管是絕不會對自己有這樣的態度的。

想到這裏,莫遲的心情稍微平複了一些。不管李世民有什麼打算,最重要的,還是要度過眼前的難關。

見莫遲向自己行禮,李世民竟從高高的龍座上走下來,走到了莫遲麵前:“丫頭,你怪朕麼?”

“莫遲不敢。”莫遲跪在地上,低聲道。但是,雖然嘴上這麼說,她卻故意沒有掩飾語氣中淡淡的失落和傷感。

果然,聽了之後,李世民無奈的笑道:“這孩子,這麼說,還是怪朕了?”

“父親明察秋毫,相信最後必定會還我家王爺一個公道的。”莫遲向李世民叩首,言辭懇切道:“若不幸……莫遲隻希望不要牽連三個孩兒。”

聽到莫遲的話,李世民的神情更加緩和,親自伸出手示意莫遲起身,而後笑道:“你不提朕倒是忘了,聽說,你給朕添了一對孫兒孫女?”

莫遲頷首道:“是,那是去年八月的事了。”

“去年八月……”李世民聽罷,忽然歎了口氣。“是朕的錯,這般時候,恪兒竟不在你身旁。當年朕南征北戰,常常不在府中,先皇後和你母親還有你其他母妃們,為朕生兒育女時,朕常常不在她們身邊。昔日朕下定決心不叫孩兒們重蹈覆轍,想不到還是……”

李世民語氣中頗多悔意,莫遲便似試探般抬起頭,“不知我家王爺現在哪裏,可還安好?”

“這個……”李世民尷尬的不知該如何回答。李恪雖說是自願前往,畢竟人在監牢,而且他負傷歸來,也確實說不上是安好。

看到李世民的反應,莫遲的臉也是白了幾分。“父親?”

“你無須如此擔心,恪兒沒事。”看到莫遲緊張的神色,李世民趕快出言安慰。“其實朕叫你來,是有些事要問你。”

“嗯,父親請講。”

“權萬紀權卿曾言,他遇到李佑追殺,後來僥幸逃得一劫,還有賊酋作為人證。”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看著莫遲,道,“朕雖慶幸那孽子尚未造成弑師的大罪,但也奇怪,以權卿一介文臣,竟能逃得過賊人追殺,還能拿下賊酋,著實太過厲害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