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得賞識瓊台授業(2 / 2)

楊晏筠畢竟是楊伯一直效忠的公主,所以楊晏筠癡戀李世民這段往事他自然有些語焉不詳。但是莫遲卻也聽明白了大概,心中隱約對楊晏筠設計自己、逼迫兒子的理由又多了幾分把握。

莫遲正打算再問問楊伯關於那支秘密力量的事情,卻聽門外的瑤華急匆匆跑來稟道:“小姐,宮裏來人,要接你進宮呢!”

楊伯聽了,眼皮一跳,不由得擔心的望向莫遲。莫遲卻朝他安慰的笑了笑,吩咐道:“你幫我收拾下,準備入宮。”

宮中來的宦官駕著華貴的馬車早已等在吳王府外,看到莫遲出來,自有小內侍跳下車沿跪倒在地,以脊背為凳供莫遲踏腳。莫遲臉色蒼白,腳步虛軟的由瑤華攙扶著,踩著這小內侍坐進馬車,瑤華自然不敢也這樣上車,身手靈活的自己跳上馬車,坐在莫遲身邊,緊張得大氣都不敢出。

她雖然聰明機靈,但畢竟年紀還小,跟著莫遲第一次入宮,緊張也在所難免。莫遲看著她繃緊的小臉,微微一笑,拉住了她的小手。

因為莫遲身體抱恙,這次在宮門前下了馬車,還有軟榻將她一直抬著進宮,直抬到一座宮殿門外,瑤華自然不能跟著一同進殿,被宮人引到偏殿等候。

看了這宮殿,莫遲頓覺心裏踏實了幾分,這並不是楊妃的居所,可見要自己入宮的,也並不是楊妃,而是……

“莫遲丫頭,身子好些了沒?”坐在上首的李世民笑容慈祥,語氣溫和,和他之前偽稱穆老爺時對莫遲的態度相差無幾。

“多謝父親惦記,兒臣已經好多了。”莫遲行了禮,微笑著點了點頭。

在這裏看到李世民固然不應該意外,但是他這樣略有些神秘的把自己接到宮裏,還是叫莫遲有些疑惑。她雖然麵色平靜如常,心裏卻早已轉了無數念頭。李世民這個態度,似乎是某種暗示。

“侄女瞞得老夫好苦。”果然,李世民哈哈笑道。“原來侄女的身份,乃是蕭卿的族人,難怪如此有見地,不知是否是蕭卿在家中議論,你聽了以後才學給老夫聽的?”

“閨閣女子,在外不敢擅言家世,對伯伯有所隱瞞,望請恕罪。”莫遲打蛇隨棍上,也改了稱呼。“不過這見地,卻是侄女拙見,和家中長輩並無關係。侄女隻聽長輩常常把忠君愛國掛在嘴上,其他的話,倒是從沒聽長輩提過。”

李世民聽了莫遲的回答,微微一笑,並不肯露出半分滿意的神色來。他這問題看似隻是玩笑,但其實暗含著陷阱。倘若莫遲自以為謙虛,或者是有相讓之意,將自己那些見地都說成是蕭瑀的看法,那不管她的話是真是假,李世民都會覺得難以安心。有這樣的想法,不稟報給皇帝,反而自己在家對著家中妻兒談論——到那時候,想要給蕭瑀按一個在家妄議國事的罪責,也隻是在禦史一道奏折罷了。

但莫遲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答得天衣無縫,叫人尋不出半分錯處。

“侄女果然聰慧過人。”李世民從手邊幾案上拿起一張紙,正是那日莫遲寫下的三點見解。“老夫看侄女既然深受家中忠君體國之情熏陶,報國之心拳拳,那這見解,怕也不止這三條而已吧?”

“還未想得細密,不敢擅言。”莫遲愈發摸不清李世民今天特地找自己入宮的目的,小心翼翼的答道。

李世民卻搖了搖頭:“老夫覺得侄女太過謙虛謹慎了。以侄女之才,不輸先時班昭文姬,謝道韞也無非是文字小才,侄女有治國之見,乃是大才。既有大才,朕哪有不用之理!”

說到最後,李世民重又端出皇帝的架勢,自稱也變成了朕。“莫遲丫頭,你既然這麼聰明,可能猜到朕要你做些什麼呢?”

“兒媳愚鈍。”

“你就不要謙虛啦!”李世民笑道:“你若是愚鈍,朕那些兒子就蠢得無可救藥了。朕今日叫你入宮,就是想叫你代朕教導在宮中還未之蕃的那些皇子們。”

說著,李世民看向莫遲的眼神顯得意味深長。“朕欲用你為皇子之師,你看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