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緣由(1 / 2)

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九部分別為中央鈞天部、東方蒼天部、東北方變天部、北方玄天部、西北方幽天部、西方顥(hào)天部、西南方朱天部、南方炎天部、東南方陽天部。八紀分別為條、明庶、清明、景、涼、閶(chāng)闔(hé)、不周、廣莫。

九州分別為梁州、青州、雍州、豫州、荊州、揚州、徐州、冀州、兗(yăn)州。八柱分別為東方東極山的開明柱、東北方方土山的蒼門柱、北方北極山的寒門柱、西北方不周山的幽都柱、西方西極山的閶(chāng)闔(hé)柱、西南方編駒山的白門柱、南方南極山的暑門柱、東南方波母山的陽門柱。其中方土山蒼門柱、不周山幽都柱、編駒山白門柱、波母山陽門柱在九州境內,由梁洲陰陽家、青州墨家、雍州雜家、豫州儒家、荊州道家、揚州縱橫家、徐州名家、冀州法家、兗州農家輪流派人看守。其中東極山開明柱在東海之地,由通曉館看管;北極山寒門柱在北海之地,由水雲鄉看管;西極山閶闔柱在西海之地,由問心齋看管;南極山暑門柱在南海之地,由唐門看管。

九州和四海之地被歸墟穀相隔。歸墟穀中有五神山中的四座,分別是東方瀛洲山、西方員嶠(qiáo)山、南方蓬萊山、北方岱輿山。而第五座神山——方壺山,坐落在九州的中心。相傳五神山各藏有一件“神器”,由五方天帝神獸看守。其中太皞神獸蒼龍看守瀛洲山“神器”——歲星;少昊神獸白虎看守員嶠山“神器”——太白;炎帝神獸朱鳥看守蓬萊山“神器”——熒惑;顓(zhuān)頊(xū)神獸玄武看守岱與山“神器”——辰星;黃帝神獸黃龍看守方壺山“神器”——鎮星。

四海之地——由玄菟(tú)、樂(lè)浪、高驪、滿飾、鳧(fú)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九夷組成的東海木之地;白狄、赤狄、長狄、月支、濊(huì)貊(mò)、匈奴、單(chán)於、白屋,八狄組成的北海水之地;茅津、陸渾、義渠、大荔、烏氏、句(gōu)衍、綿諸(zhū),七戎組成的西海金之地;庸、濮(pú)、蜀、髳(máo)、微、越,六蠻組成的南海火之地共同組成。

四海之地又被東冥碧海、西冥昧穀、南冥天池、北冥暗海所包圍、與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荒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歲月中,有數不清的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前往八荒之地,也有數不清的屍骸漂回到岸邊。雖然不知道是否有人抵達了八荒,但是自始至終沒有任何活人跨越那片海再回到四海之地,也同樣沒有人從那裏踏入四海之地。

與天荒、地荒相望之地由東海青龍守衛攜東方七宿——角木蛟、亢(kàng)金龍、氐(dǐ)土貉(mò)、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jī)水豹負責巡視;與風荒和雷荒相望之地由西海白虎守衛攜西方七宿——奎(kuí)木狼、婁金狗、胃土雉(zhì)、昴(mǎo)日雞、畢月烏、觜(zī)火猴、參(cān)水猿巡視;與水荒和火荒相望之地由南海朱雀守衛攜南方七宿——井木犴(àn)、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巡視;山荒和澤荒相望之地由海玄武守衛攜北方七宿——鬥木獬(xiè)、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yǔ)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