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國民政府盡管討厭學生運動,並且懷疑背後有人操縱,但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裝出些要抗日的樣子來安撫民心。
其實我的大爺二爺張鈺鍾和張鈺鐸兄弟倆,就是這些遊行隊伍中的領導人!
他們帶頭鼓動各地學生運動,支持上海工人運動、學生遊行示威運動,聲援、揭露、討伐南京國民政府的所謂:
“聞其名輒為詫歎,不向敵國示威,而向政府示威,此中國之所以被辱也,設法製止之。”的謬論和國民黨對學生遊行示威的假和談,真鎮壓的卑劣行徑!
為讓每一位中國人都看清其無恥嘴臉和國民黨反動派腐敗、黑暗的統治,更讓人們知道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沒有希望的。
張鈺鍾、張鈺鐸兄弟倆與我黨的優秀知識分子們,聽黨指揮,不懼生死!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做出選擇,讓他們開始向共產黨靠攏,
在他們這些黨內知識分子的宣傳和激勵下,無數仁人誌士、有誌青年都願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因為他們聽懂了,看清了共產黨中央領導人都是身穿粗布製服出現在聖地街頭,和戰士、老鄉嘮家常,談笑風生。
與趾高氣揚、腐化墮落、外強中幹的國民黨政府大相徑庭!
廣大群眾需要這樣的政府,更需要一個美好和平等的世界;革命聖地,正是華夏兒女們夢寐以求的理想之所在。
著名女作家丁玲,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繪革命聖地:“‘這是樂園’。我們才到這裏半年,說不上偉大建設,但街衢清潔,植滿槐桑;沒有乞丐,也沒有賣笑的女郎;不見煙館,找不到賭場。百事樂業,耕者有田。八小時工作,有各種保險。”
革命聖地的主要開創者、黨的領袖答案是什麼呢?
《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的講演中作出了回答。
答案是聖地有“十個沒有”: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裏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裏一沒有貪官汙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沒有官僚作風,沒有不良風氣,沒有萎靡不振;有理想,有信仰,有民族的希望,這是聖地讓人舍生忘死奔赴的原因,也是不同時代人們的不懈追求。”
張歆韻、歐陽莛、科琳、汪寶玉等遊擊隊員被編入八路軍正規軍。
張歆韻與蕭楚君、常山與科琳、汪寶玉與歐陽莛,在冀中首長的見證下舉行熱鬧又樸素的集體婚禮!
而令人遺憾的是,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波蘭的盟國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所以張歆韻兩個哥哥的那對雙胞胎姐妹花,梅莉和莉薩也失去了聯係……
為了革命之理想,張鈺鍾張鈺鐸,恰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張鈺鍾、張鈺鐸就是憑著這種精神,克服重重困難,輾轉神州大地,因勢利導、傳播著革命理想,堅定了群眾的信仰!
臨出發前,蕭楚君將老太爺和老太太接到了蕭府,張歆韻並告訴雙方老人和小玲姑娘,等徹底趕走了日本人,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她和蕭楚君的隊伍就會回來!
然後她親吻了盼兒,擁抱了每位家人,張歆韻和蕭楚君整理好行囊,踏尋英雄的足跡,大踏步地走向了革命聖地……
來到革命聖地之後,張歆韻成了抗大學校的一名教員;卸下國民黨軍官身份的蕭楚君,亦成了抗日軍政大學一名王牌教官。
張歆韻的兩個哥哥也都成了革命隊伍中的優秀教員,他們為祖國後來的發展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反觀姚填海一家,其父是夥同那些販賣鴉片官商勾結、假公濟私、見利忘義!為殺害蕭警長不擇手段!
經審判:其祖孫三代的不義之財被充公,姚填海父子公判大會以後被八路軍處決,徐懷新逃回老家被抓後,與多名同案犯被判決後,同樣處以極刑!
正可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又恰如這樣的名言: “邪之所以不勝正,隻是因為贏的一方才有資格稱正,所以邪永遠都不會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