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學習李善人(1 / 1)

汪蓄鐸老先生“啪”的一拍桌子笑道:“老朽早有此意啊!吾等家人,都要學習津沽李善人古道熱腸大家之風範……”

於是汪蓄鐸老先生,即興給大家講述了李善人悲天憫人、好善樂施的一些感人故事:

李善人家族的善舉,是自發的家族善意、家族善行,逐漸發展到有規模有管理的社會善行。

當年李太太,人稱李八奶奶,一生行善信佛,樂善好施,被各地廟宇尊為施主。家裏給她做了許多小牌子,寫著被子、棉衣、米麵等,李八奶奶到窮人家,看見沒有被子、揭不開鍋的,就放一個牌子,讓窮人到家裏去領。

當時各地逃難到津沽的難民討飯討到李家,李家均予救濟。後來難民太多,又在東南城角草廠庵開設“李善人粥廠”,收容乞丐。

清末民初琵琶藝人“於瞎子”把李善人家的行善故事編到“津沽八大家”的唱段裏,“李善人”名號從此不脛而走。

李家祖籍江蘇昆山,清康熙年間北遷來到津沽,最早住在北門裏戶部街,經營鹽業逐漸發跡。

津沽附近海區所產的海鹽稱為“長蘆鹽”,鹽商以六分到八分銀子收購二百斤一包鹽,以每斤一分出售,利潤高達三十幾倍。

但是那個時代想經營鹽業,必須得有朝廷的“鹽引”,說白了就是經營許可證,不是隨便誰就能幹的,自己幹,那叫販私鹽,跟大響馬程咬金一樣。

津沽的李家,發展到李春城這一輩,接辦了河南、直隸兩省下屬四個縣的鹽引,顯赫一時,躋身“津沽八大家”之列,李春城有四子、十孫,孫輩中李寶詩(字讚臣)擔任了長蘆鹽區綱公所綱總。

李家在東門裏二道街冰窖胡同蓋了一所大宅子。門前虎座門樓高台階,高懸“太史第”匾額,門洞裏掛著大匾,上書“孝廉方正”。

宅子裏有八個大四合院,門房、賬房、轎房、馬號、後花園一應俱全。家裏男女仆傭有上百人,單是賬房先生就有二十多位。

洋務運動在津沽興起,過去的一些大家族在生意上紛紛衰落,但李家仰仗著巨額資本,應勢而謀、及時轉舵,投資了實業、地產,開辦了銀號以及各種商號,仍是津沽舉足輕重的大家族。

李家有大廚房,每天上午掌灶的大師傅開出菜單,以便各房點菜。平時各房自己吃飯,過年時全家集中在大廳聚餐,菜肴豐盛,什錦火鍋、清蒸鴨、野鴨扒肉、魚翅,熏魚等,什麼值錢吃什麼。

那個年代津沽人都知道,李春城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他的夫人吳氏更是一心向善,常買魚、買鳥放生,冬舍棉夏舍單,月舍酒日舍餐,二八月開粥廠,廣結善緣,積累功德……

鹽業發家轉型投資工業,啟新洋灰、玻璃廠、華光紗廠、自來水公司、津浦殖業銀行、北洋水火保險公司、齋堂煤礦等,讓城中百姓人人有事做,家家有錢賺,他的家族還捐款為津沽城內百姓建造了一處,休閑、娛樂、健身、賞景於一體的綠色大公園……

故事講完,汪蓄鐸老先生有些激動地說道:

“老朽也曾與李家後人有過生意來往,且受其影響,也想為國家做點好事、善事!

老朽雖行將就木,吾當以李府、李氏家族,張府、張氏家族為榜樣,體恤民情、積極為國家分憂解難,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沒想到汪蓄鐸老先生, 有理有據,侃侃而談,原來老先生竟然有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的胸懷,老人家的思想真的令人敬仰!

張歆韻、歐陽莛、科琳、夏蟬、秋瑩、小玲,包括汪寶玉都被老人家積極向上的心態所感染,全身立刻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充滿!

尤其汪蓄鐸老先生特意提到張府行善之事,這讓張歆韻深受感動。她仿佛明白了一個道理,唯有如此才更快地接近共產國際!

於是她把蕭楚君講給她的和自己在寶書中學到的先進思想也講給了大家聽,張歆韻雙眸閃著亮光她認真地說道:

“聽了爺爺的講述,再加上我偷偷學到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新思想,我的理解是,李善人的思想就是,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對人的本質的占有,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一。這正是人類曆史進步發展的體現!”

張歆韻喝了口茶後,很是興奮地繼續對大家說道:

“我的理解是,共產主義就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人人平等;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生活產品按需分配;最終走向世界大同。”

因為小玲姑娘跟張歆韻學過這方麵的知識,因此她比其他人接受的更快。

小玲紅著臉非常激動地說道:“如果真像小姐說的那樣多好啊!我們大家都能過上錦衣玉食的好日子,該多美啊!”

小玲緊閉雙眸,仿佛看到了一個鳥語花香、經濟繁榮,吃穿不愁,友善相處、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世外桃源!

在座的所有姑娘心中也都是甜甜的,腦海中對未來生活同樣充滿了最美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