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博學多才三姑奶(1 / 1)

三姑奶的父親,就是我的老太爺。上過私塾,頭腦靈活,民國初期就用大青騾子和馬隊從LN縣、QA縣收購花生米然後運往津沽販賣。

談起花生,三姑奶告訴我道:“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魯一帶,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當地居民早已種植花生上百年了。

大約在公元15世紀晚期花生才才從南洋群島引入我國,最初隻在沿海各省種植,在明孝宗弘治普遍推廣,俗稱:花落地而生土中,故名,落花生。”

後來,老太爺買賣越做越大還走出關外遠赴東北收購大豆、玉米和高粱,運往津沽。因為那個年代都是大眼車——還沒有橡膠輪胎的馬車,大眼車隻能拉短途。遠途還得騾子和馬隊運輸。然後拉食鹽和布匹,販賣,的確賺了不少大洋。

軍閥混戰時期也曾遭到重創,然而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後來又發展到火車運輸、火輪運輸(舊時輪船的另一種稱呼)甚至自己還建了客棧、糧倉和油坊。久而久之就發了大財。而且在津沽買了洋樓!一家便由TS遷居津沽。

我曾經問過三姑奶,津沽為啥叫TJ衛?

三姑奶告訴我道:“津沽地區形成始建於隋朝大運河開通。唐中葉以後,津沽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T,是天子的意思,而J,是指渡口的意思;明永樂二年,津沽得到賜名後,於同年設置軍事部門。衛,是明朝的軍事建製。當時TJ沒有TJ衛,TJ左衛、TJ右衛,統稱三衛。因此,TJ衛一詞從此而來。”

三姑奶上有兩個雙胞胎哥哥張鈺鐸和張鈺鍾都在英國留學,老太爺最寵愛的就是天資聰慧乖巧可人的三姑奶。

那真是頭上頂著怕歪了,嘴裏含著怕化了。三姑奶原名張歆怡、上學後改名叫張歆韻,到革命聖地之後曾用筆名張新革。

三姑奶出生時還是晚清,所以還有女孩裹足的陋習,幾歲她怕痛一哭二鬧三跑掉……

好在老太爺和老太太識文斷字都上過私塾,因老太太是清末小腳女人,裹腳時遭過那洋罪,所以她也是很開明,就讓三姑奶逃過一劫,否則就參加不了革命了……

三姑奶先後在如意庵小學堂、北洋中學讀書,後考取津沽北洋大學。

關於裹足,三姑奶解釋道: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一味沉湎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

宮中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之女,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頗受李煜寵愛。

李煜詔令築金蓮台,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瓔珞,台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裹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回旋有淩雲之態。

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更為自然,美不勝收。

時人競相效仿,五代之後逐漸形成了風氣,風靡整個社會。在與三姑奶閑聊中還得知:津沽曾是中國第二大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民國時期,坊間有”南有上海,北有津沽”的說法可謂一時瑜亮。

1937年津沽解放路金融街上設有49家國內外銀行,其中12家國內銀行的總行設在津沽;更為誇張的是,當時津沽有270多家國內外保險機構,還有完備的證券交易所。

除此之外,津沽也是通衢之地,鐵路、海運、航運在全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時亦有聖伯納舞場、光陸影院、宴舞行等娛樂場所。也如舊上海一樣有黑社會和青幫、地痞流氓……

在中近代史上,津沽還有很多“第一”,包括中國第一所大學、第一條電話線、第一個郵局、第一張郵票、第一個近代造幣廠等。三姑奶上大學的學校就是北洋學堂,現在的津沽大學前身。

當翻看那些與三姑爺合影的舊照片時她的眼睛霍然明亮起來,然後雙眸微眯看著窗外充滿深情地說道:

“那時的學生同北平,上海的大學生及所有愛國誌士一樣,先進青年和學生同仇敵愾,眾誌成城,高唱愛國主義的歌曲,不畏犧牲奮勇向前!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還有對愛情之火、信仰之火革命之火的追尋,那才叫轟轟烈烈的愛情!那時的學生響應北平學生上海學生號召,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敢愛敢恨。我敢說不輸你們現在的年輕人!”

於是,那些美麗的傳奇愛情故事終於滔滔不絕地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