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方方麵麵都和春秋有著巨大的差別,首先是各國君主紛紛稱了王,春秋除了楚國,其他諸侯國起碼還會裝一下到了戰國就都攤牌了。
魏惠王率先稱王,其他各國也紛紛效仿,都用上了王的稱號,之前的封建製度基本蕩然無存,第二便是戰爭的重大升級。
如果說春秋時期是大家約好地點,互相對攻的回合製的遊戲,那戰國就是守塔偷家,各種陰謀詭計,明爭暗奪,生死存亡的,戰術競技類,實戰。
春秋主要以車兵為主,步兵為輔,而戰國,車兵,步兵,騎兵,已經成為了一支軍隊的標配。
而在武器和防具方麵,戰國也有了質的飛躍,隨著鐵器的出現,戰刀更鋒利,盔甲更堅韌,而戰爭的最終目的更加不同,春秋打仗定輸贏,戰國打仗,決生死。
一個人為榮譽而戰,一個為生死而戰,本質完全不同,所以整個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都提神吊膽,都有強烈的危機感,大家的目的隻有一個,狀大自己,不然就會被滅,而每個國家想要變得強大,最好的方式就是變法。
所以如果說春秋的主題是爭霸,戰國的主題就是變法。
在春秋頭號霸權大國晉國,分列為,韓,趙,魏,以及田世帶齊之後,秦,楚,燕韓,趙,魏,齊,七雄並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先說魏國,在李悝的一係列變法之下,率先崛起,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超級霸主,李悝所著的巜法經》,也成了後來各國變法的參考書,緊接著魏國又來一位猛人,吳起在軍事方麵又進行了一係列變法,當時的魏國可以說想打誰就打誰,除了這兩位超級大佬,魏國還有一位猛人公孫鞅,也就是讓秦國崛起的商鞅,可惜魏惠王看不上放走了,不然曆史還真可能會,有所不同。
除了魏國,其他各國也都在變法,遭到排擠跳槽來到楚國的吳起,在楚國進行變法,趙國的公仲連,齊國的鄒忌,韓國的申不害等,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但這些國家中隻有秦國變法變的最為徹底和成功。
商鞅帶著李悝的巜法經》和各國的經驗來到了秦國,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大刀闊斧進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擴大生產分封製改郡縣製,統一度量衡,讓中央力量高度集中,基本就是,你要麼種地納糧,要麼戰場殺敵,殺敵數量可以解決你的官兒的大小,就像打怪升級一樣。
整個秦軍成了不要命的虎狼之師,而且是全麵皆兵,最落後的秦國,在經曆了十幾年的商鞅變法之後,徹底脫胎換骨,成為淩駕於六國之上的超級強國。
雖然商鞅的結局非常慘,但也是商鞅變法,為後來秦滅六國,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繼商鞅之後,秦國又迎來一位知名人物縱橫家張儀,自西向東,結交盟友,我們稱之為連橫,而與之互應的,是他的一位師兄弟叫秦蘇,把其他六國從北向南攢了共同抗秦,我們稱之為合縱,當然張儀到秦國,也是蘇秦的一步棋,因為有的連橫,合縱才顯示更有價值,從此戰國時期外交主旋律就是合縱連橫。
這些縱橫家鼻子下麵一張嘴,賽過千軍萬馬,將各國玩弄股掌之中,比如蘇秦,一邊忽悠齊國打宋國,一邊組織五國打秦國,秦國的實力也削弱,齊國也成功引起眾怒,被樂毅帶領下的五國聯軍直接打成重度癱瘓,差點亡國,而當張儀是把楚懷王當傻子忽悠,又是破壞齊楚聯盟,又是拿自己換楚國的黔中之地,還搞定了韓襄王,齊宣王,趙武靈王,燕昭王,一個人就可以左右戰國的整個大方向。
當然,在戰國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不僅僅是戰國七雄,也不是僅僅左右戰國格局的改革家和縱橫家,還有禮賢下士的戰國四公子,田文,趙勝,魏無忌,黃歇,視死如歸的四大刺客,專諸,豫讓,荊軻,聶政,戰功累累的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超級食客,馮諼,毛遂,超級商人,呂不韋,範蠡。
但即便說了那麼多,也僅僅是戰國時期的冰山一角,因為戰國,就是這麼精彩,當然我認為春秋時期最為精彩的對中華文明最有奉獻的還得是這段空前絕後的文化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