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天國之渡便是以它們為主角。
可就像是再嚴密的網,也會有漏網之魚一樣,總有一些角馬會莫名其妙地走丟,成為流浪者,滯留在這片幹燥的草原上艱難求生。
它們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即使遍地隻剩下幹草,它們依然能夠生存下去。
通常情況下的角馬性情穩定而溫和,但流浪的角馬性情暴躁,缺乏族群安全感的它們變得格外強硬,為了生存下去,它們會通過主動出擊和激烈的反抗來包裝自己,讓自己顯得難以下嘴。
眼前這二十多頭角馬就擁有流浪角馬的典型特征,它們麵對獅群的襲擊,還不等對方接近就直接反衝過去,如同一輛小型坦克。
獅群不敢跟它們正麵交鋒,隻能通過不斷地侵擾和試探來向角馬和水牛群施壓,它們盯上了一頭老年的水牛,想通過施壓來驅散角馬和水牛群,方便獅群圍獵老水牛。
很快,角馬和水牛群就在追逐和反追逐中散開。
非洲野水牛的數量並不多,隻有十來頭,但每一頭的重量都超過了半噸,為首的水牛首領甚至看起來有接近一噸重。
這些家夥比角馬暴虐得多,依靠堅硬的牛角和龐大的身軀,它們甚至可以跟犀牛角鬥,獅子那相對於其它掠食者而言已經十分出眾的身板,在它們麵前都像個弟弟,碰到就是非死即傷。
每一次麵對水牛的圍獵,對於獅群而言都是一場豪賭,成功了就可以收獲幾百公斤的食物,失敗了甚至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因此,它們從來不敢單獨、草率地對水牛發動進攻,通常是計劃好之後成群觸出動,優先尋找幼小和落單的水牛下手。
即使水牛受傷、落單,乃至於陷入被圍困的絕境,它們也不敢放鬆警惕,這種被冠以“獅子殺手”的草食性動物可以依靠自身的蠻力和非凡的耐力爆發出令人震驚的攻擊性,此時的它們仿佛是紅了眼睛的西班牙鬥牛,橫衝直撞,所向披靡。
獅群隻能暫避鋒芒,采用遊擊戰術,圍而不打,擾而不戰,靜待水牛的體力耗盡。
今天,獅群采取的戰術同樣如此。
隨著牛群被逐漸分割,年邁的老牛逐漸被獅群孤立起來,它發出一聲悲壯蒼涼的長鳴聲,在其它野水牛的冷眼注視下獨自對抗包圍它的獅群。
動物界很殘酷,野水牛也許有保護幼崽的決心,但保護一頭生命已經快要走到盡頭的老水牛?它們缺乏行動力。
而在獅群的圍獵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另一邊的幾株灌木叢邊,兩頭角馬正準備從這裏路過,前往已經快要幹涸的水塘飲水。
說來有些可笑,當有同伴落入獅口的時候,反而是它們最安心的時刻,因為這個時候的獅群沒工夫來對付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