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二日,農曆五月初一,星期五。
黃道吉日,歲煞東,雞日衝(辛卯)兔,宜:祭祀,修墳,塗泥,餘事勿取:忌:移徙,入宅,嫁娶,開市,安葬。[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北京昌平,皇家烈士陵園。
青山綠水之間,座落著仿漢唐風格,又融入現代磚石建築和雕塑技巧的建築群落華夏祖廟。這座象征著國家傳統和榮耀的龐大建築群,主體由賢良祠和側麵的群英祠組成。在其背後,便是一望無際的陵園,掩埋著無數為國捐軀的軍人,尤其是皇家禁衛軍軍人。他們死前也許默默無聞,但死後卻獲得了永久的榮光。一眼望不到頭的墓碑,以戰爭和部隊番號的次序整齊排列,仿佛隨時等得著統帥的召喚,再次為了國家和民族浴血奮戰。
在陵園正中的山岡上,帝國先皇帝鄭鷹夫fu的陵墓簡樸而肅穆。
他們在生前享受無上尊容,在死後仍舊被忠誠的戰士們簇擁和保衛,沉默地注視著這片山河。
今天的賢良祠格外莊重肅穆。黑衣的禁衛軍軍人隊列嚴整,文武官員全體著漢服,xiong配白huā,莊嚴肅立。這是自祖廟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獻捷祭祀。
中華帝國的祭祀禮儀襲周製,仿漢唐,賢良祠中供奉的神主自盤古開天地以來,三皇五帝以下,夏商周三代以降,凡秦漢唐宋兩晉南朝隋唐宋明至中華帝國,涵蓋了曆代帝王,傑出文臣武將,文學巨匠,科學人士能工巧匠等一切有傑出貢獻之人。今世之人,凡功績驚人也可入賢良祠受祀。而群英祠則是供奉一切為國捐軀的戰士英靈,永受香火。
編鍾鳴響。
擔任初獻官的皇帝鄭宇”身漢服,戴黃金旒冕,佩劍手捧裝著告捷祝文和香木的祝函緩步而行,自小次房來到月台之下的初獻官版位。
全體文武官員全體鞠躬四拜,並在麵前的銅盆中洗手,行“灌洗禮”。
隨後,祖廟的華夏大祭司率同眾祭司請出諸神主供奉於賢良祠正殿。鄭宇立於版位之上,敬獻第一杯鬱電酒,並奉祝函,行跪拜禮。
擔任儀禮官的華夏大祭司宣布祝文,追憶先祖榮光,誠惶誠恐獻上今日之捷收複先民之故土,河中,鮮卑利亞,濱海等凡一千兩百萬平方公裏土地並入我帝國疆域,各sè人眾約千萬數皆服王化並複藩國朝鮮,定扶桑之國,收暹羅為羽翼,獻俘闕下。天下萬邦雖萬裏之遙而尊奉我華夏文武之盛,亞細亞諸國群起雀躍而望中華之王道秩序,此堪為千古未有之盛,雲雲。
全體三拜九叩,唱頌禮之後,樂起,一百二十八名童男童女表演佾舞《華夏頌》:“大國泱泱始於洪荒:兩河懷抱,雄立東方:炎黃我祖,耕墾中土:鳳凰來儀,萬民澤福。
四大發明,燦若朗星:唐詩宋詞,汪洋恣肆:仁人誌士,前赴後繼:漢唐雄風,傳承不止。
秀美山11,瑰麗詩篇:豐饒物產,獨厚普矢:中華風骨代代相傳,人文遺跡,遍布鄉間。
久盛生驕,久富生傲:閉關鎖國,難阻洋炮:割地求安,國運日黯:黎民百姓,生靈塗炭。
英雄奮起,複我江山:物換星移,地覆天翻:萬民樂業旭日東升:國運昌隆,豫大豐亨。
炎黃子弟,勿忘國恥:不為強國,便做奴隸:光我華夏耀我祖先:千秋萬代,中華永昌!”隨後便是漢樂府十九郊迎身著漢服的男女舞者揮動袍袖,歌聲蒼涼:“練時日,侯有望,熟管蕭,延四方。
九重開,靈之遊,垂惠恩,鴻祜休。
靈之車,結玄雲,駕飛龍,羽旄紛。
靈之下,若風馬,左蒼龍,右白虎。
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莆。
靈之至,慶yinyin,相放怫,震澹心。
靈已坐,五音飭,虞至旦,承靈億。
牲繭栗,粢盛香,尊桂酒,賓八鄉。
靈安留,吟青黃,遍觀此,眺瑤堂。
眾嬸並,綽奇麗,顏如荼,兆逐靡。
被華文,廁霧毅,曳阿錫,佩珠玉。
俠嘉夜,茸蘭芳,澹容與,獻嘉餡。”
“青陽開動,根芨以遂。
膏潤並愛,跤行畢逮。
霆聲發榮,耀處頃聽。
枯槁複產,乃成厥命。
眾庶熙熙,施及天胎。
群生堪勺,惟春之
……”漢樂府的郊祀,從《練射日》開始,《帝臨》,《青陽》,《玄冥》,《惟泰元》等一路唱下來,無不慷慨悲歌,莊嚴肅穆。
文舞完畢,鍾磐大作,祭禮之重頭戲開始。
一百二十八名軍人,著大漢兩當鎧,戴羽林盔,著紅袍,乘白sè大宛良駒,俱是關陝大漢,於漢樂府伴奏中拔劍起舞:“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
大風歌三舞完畢,漢騎整隊,下馬單膝而跪,拱手稱頌:“先祖先皇於上,吾等平北地羅刹,東海倭人,南邦暹羅於斯役,四海承平,上告天地祖宗,下慰黎民,吾祖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鼓聲息,漢騎呼嘯而退。
唐樂府起,二百乒十六名軍人著盛唐明光鎧甲,持陌刀整隊而入,於ji昂之鼓樂中行《秦王破陣樂》武舞。邊舞邊唱,歌聲豪邁,直入雲霄:“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鹹歌《破陣樂》
共賞太平人……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鼓聲動人心魄沙場搏殺中凝結而來的悲壯與豪邁從舞蹈中彌漫而出,仿佛是滾滾黃沙迎麵而來,又仿佛是千軍萬馬踴躍而前。舞畢,全體盛唐軍人單膝跪倒!“先祖光皇於上,吾等無愧所托。敵軍破,國殘,強酋束手。今告奏凱,寰宇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