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西端起自中、塔、阿富汗3國交界處的帕米爾高原。當地居民及學者通常將西昆侖西端的具體起始處從慕士塔格(山)算起,但從構造地貌以及地質構成分析,從喀什噶爾河上遊的蓋孜河算起似更為合理,因為慕士塔格及其以北緊鄰的幾座高山有著極為相近的地質構造背景。西昆侖山以其走向可分為西段和東段兩部分。其西段在行政區域歸屬方麵幾乎涵蓋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全部;如按地質構造分析,還應往西北延展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西南部。各種典籍均記載葉爾羌河源於昆侖山,指的就是西昆侖山。其走向為北西向。到了西昆侖的東段,山體轉變為北西西一東西一北東東方向。西昆侖山東段涉及整個和田地區的南部,是和田河等一係列自南而北流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較短內陸河流的發源地。西昆侖東段的名稱又在走向上有兩種叫法;以克裏雅河上遊為界,以西叫“喀拉塔什山”,以東叫“喀什塔什山”,但其南麓已分布於西藏阿裏地區的北部邊緣,籠統稱為“昆侖山”。西昆侖山東延到85—86u0027E時開始分岔,即進入東昆侖山。 [5]
東昆侖山
西昆侖到了東端分為4支:最北一支做北東東走向,構成塔裏木盆地的東南邊框,稱為“阿爾金山脈”,已見於第九章,此處不贅;另一支為祁漫塔格(山),分布於新、青界上,在新疆境內屬若羌縣(東南部),到青海構成柴達木盆地西南緣;南邊兩支是東昆侖的主幹山脈,北稱“阿爾格山”,南稱“可可西裏山”,阿爾格山在新、青,藏邊界上,可可西裏山則從西藏的東北隅延伸到青海西部(偏南)。上述3支山脈在青海省境內延伸,無論是隨走向的變化而合攏或發散以及名稱如何因地而異,統稱為“東昆侖山”是學者們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識。它沿近東西方向橫貫青海全省,其所屬山地占到該省40%以上的麵積。東昆侖主要分為北、南2帶,而西北部的祁漫塔格進入青海境內之後逐漸向北帶靠攏,並入了北帶。北帶從西到東由阿爾格山—布爾汗布達山一積石山(阿尼瑪卿山)構成,南帶從西北到東南由可可西裏山—巴顏喀拉山構成。後者在其東南端進入四川,基本上可與大雪山相接;前者進入甘南,可同西秦嶺相連。因此,前者(北帶)可視為東昆侖的主脈。從黃河在上遊地區彎曲繞過積石山而源出於巴顏喀拉山北麓之雅拉達澤山下以及長江上遊諸支流均在巴顏喀拉山以南這些情況看,東昆侖南帶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東昆侖北帶東段之北,還有鄂拉山和西傾山與之並列,也可視為北帶的一部分,它們同樣延伸到甘南,與西秦嶺相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