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鎮來曆(1 / 1)

張店鎮位於關中平原腹地的古絲綢之路上。

西出鹹陽二十裏,萬裏絲綢之路的第一個古驛站。如今的312國道,西安到蘭州的西蘭公路穿鎮而過。

涇渭分明的渭河從鎮南流過,向南五十多裏便是鼎鼎大名的秦嶺終南山。向北五十多裏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九嵕山。

天氣晴朗時登高遠眺,南邊的巍巍秦嶺,鬱鬱蔥蔥仿佛就在眼前,感覺向前一步就可登上山。北麵的九嵕山雖說是座土山卻沒有秦嶺的植被茂盛,九條山脊也是清晰可見。九嵕山就是因為這九條山脊而得名。最高峰就是唐昭陵。

中間一百多裏,一馬平川,土地肥沃,真可謂是塊風水寶地。

據說鹹陽市也是因為這樣這樣的風水而得名。秦孝公時商鞅變法六年,秦國開始營建新都鹹陽。因為鹹陽位於渭水之南,九嵕山以北。根據易經上的說法,山南為陽,河北為陽,鹹陽城兩麵都是陽,鹹是全的意思,因此得名鹹陽。

直到今天鹹陽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從未改過名的古城。

張店鎮雖說距離鹹陽二十裏但地理位置上與鹹陽是一樣。也是渭河以北,九嵕山以南。

張店鎮何時設為驛站,距今有多少年曆史鎮子上沒人說的清楚了。但它作為鄉鎮級單位可能已經存在很久了。

張店。又是鎮名,也是村名。

解放以後,所有人員就地安置。有些原來不是本鎮人口但當時在鎮上謀生的人戶口也就落戶在了當地。成為本鎮人口。

但是鎮上有幾家大姓,分別是魏,梁,吳。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三家總共快二百戶人家了,加了其他幾家小姓總共不到二百六十戶。

鎮子東口有口老井,老到整個鎮子沒人知道井是什麼時候有的。傳說李世民行軍到此將士口渴,李世民便一槍紮出了這口井。

因井水甘甜村民們都稱為甜水井。這口古井供養了整個鎮子不知道多少代人的吃水。

說來也怪,整個鎮不管在哪裏打的井,水質都不好,不能吃。隻有這甜水井水質好。曾經有人在距離這口井隻有十幾米遠的地方打過井,井水依然不能吃。

每天早上全鎮的人便會排隊挑水。沒輪到的人便會在一起相互打趣,有說有笑,也算是鎮上的一次晨會了。直到後來鎮上建了水塔,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每天早起一起挑水的熱鬧景象也永遠消失在了曆史中。

關於這口井還有一個傳說,每年的第一桶水會打上金佛。鎮上有幾個老人對此深信不疑,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人家都是闔家團圓過大年,他們幾個卻要守著井口單等十二點一過打第一桶水。就這樣打了一輩子的第一桶水也沒撈上來金佛。

鎮子西頭是整個鎮子以前的祠堂,解放後祠堂被拆了,隻留下一座土台子。成為現在的戲台子。鎮上所有大會都會在這裏舉行。

整個鎮子有二百多戶,沿國道兩側的不到一百戶。這百十戶因為在正街上家家可以做買賣。鎮上隔三天會有一集,周圍十裏八鄉的人都會來趕集。尤其到了過年的時候那十幾天可真是人山人海。還會有廟會,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