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牧陳擺擺手:“沒有沒有,小生受之有愧。”

“蘇公子有如此才學,今日勝了也是應當的!”

一群人就蘇牧陳的《春江花月夜》談論半晌,而這首詩自此從鄒已朝傳開,並以另外一種方式,和另外一種姓名流傳後世。

不過這都是後話。

如今蘇牧陳被眾人的彩虹屁吹得忘乎所以。

隨即書局掌櫃拿出了第三題。

第一題關乎六藝,第二題展露才學,這第三題才是重頭戲。

“盛國之中,強文還是強武?”

看到題目,眾學子皆是沉默。

蘇牧陳倒是沒什麼太大的反應。

這算是討論時政了吧?不過這個朝代討論時政問題還是有點危險的。

這一題你既要保守,但又要突進。

保守了能保命,突進來的分。

隻是……

這個度並不好把握。

稍一差錯……容易命喪京城。

“如今鄒已朝已至盛世,周邊各國皆為附屬,小生覺得……應當強文。”

“這位公子說的不無道理,但北狄依舊有不臣之心,卻也不可削武。”

“但我鄒已朝已和平數十年,邊關養的那些將士毫無作用。”

“我也覺得,如今已是盛世,應當強文,而非強武,縱然北狄有不臣之心,卻也難以與我鄒已朝抗衡。”

蘇牧陳看著他們討論著,對於他們強文的選擇勾了勾唇。

“諸位可知居安思危?”蘇牧陳開口道。

一些沒開口的書生附和著點頭:“‘居安思危’出自《左傳》,我等皆知。”

“你們以為邊關的將士真的一點沒用嗎?若是沒有這群將士,不出幾日,周邊各國必定圍攻而起。”

“蘇公子有些才學,但是在這方麵恐怕稍遜一些,誰不知道陛下重文輕武,朝堂七成以上的文官,剩下的武官都是閑散官職,如此幹嘛還要養著這些無用之人。”

此言一出,那些強文的書生附和著點頭。

蘇牧陳沒找到開口的人,於是開口道:“既然大家都知道居安思危,那邊知道一旦處於安逸的生活中,人們就會忘記戰亂與痛苦,但這並不代表戰爭就會消失,軍隊就該解散。

孟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一個國家足夠富足的時候,它的軍隊才是最需要發展的,因為這不僅僅是國力發展的象征,更是震懾周邊各國的武器。

它不是個無用便不用的棄子,一個身處於森林中的獵人,失去武器便會成為野獸蠶食的血肉,但如果我們擁有武器,進可獵殺,退可防守,這樣才能讓國家處於不敗之地!”

此番言論頓時引得周圍學子的點頭附和。

強文占多數,但並非全部。

隻是朝代的更替與發展,這一步總會走到,前世的華夏也是走了五千多年才有了如今強盛。

曆史是推進者,是履行者,是人類在這個世界留下的色彩。

縱使平行世界,但該走的路大差不差,隻是缺少了一定的契機。

就像如今的鄒已朝,過於安逸,卻忽視了安逸下的貧苦,忘掉了安逸前的戰爭。

亓夙勾起嘴角:“蘇牧陳?看來今日收獲頗豐。”

最後,蘇牧陳因為連勝兩題獲得了往年春闈的試題,隻是最後一題爭了半天也沒個確切答案。

畢竟是個議論題,出題人估計也沒想真的能從一場書試中得出結論。

不過他倒是很好奇,這背後的出題人會是誰?

能出這種題的人手中定然握著一定的權勢。

很快,蘇牧陳便見到了出題人。

而且還是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