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為華夏之精髓,傳承文化,傳承醫道,自黃帝,炎帝開創盛世,統一民族之後,率領眾民戰勝饑荒、疾病,使中華民族脫離饑寒、顛沛流離,泱泱華夏從此自稱“炎黃子孫”,有人者必有社會,也必有生老病死,起初治病救人禱祈神靈,所謂巫醫者,通過不斷生活實踐學習並通過象形圖像記載,言傳身教,讓救人治病獨成一道,通過千年傳承與繼承擁有完整理論及辯證治療係統。
自古自有辟邪祛疾奉獻一生之人,為紀念前人恩德和功績,因而神話以表達心之尊崇,例:自神農嚐百草,為人們疾病得以除疾,為感謝神農,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神農本是三皇之一,因其見鳥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其貢獻稱為神農。中華醫學悠久流傳,漸成一派,以陰陽五行為主,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髒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指導,文化傳承為引,相輔相成成就國學之精髓“中醫”。
理論體係成書史記於春秋戰國時期,以當代中醫學者孜孜不倦翻閱為求其中至理《黃帝內經》成書,該書以春秋之前偉人醫學成就,編序為當代學習倫理著作,多少學者刻苦專研隻為習得一二精髓而外揚中華醫學之博大,到秦漢時期,以秦越人所著《難經》用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方式對《黃帝內經》的不足對疾病發展、轉歸、診治理論加以補充,為後世臨床實踐理論基礎,在後者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黃帝內經》《難經》學術思想為基礎,著成了中國醫學史上久負盛名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致到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各家都以借先人之智慧,成百家之齊放,讓中華醫學弘揚傳統發展致今日,其中不少佳作尚可脫口而頌,例:晉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晉 王叔和《脈經》、唐 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近代尚有不少佳作論著,可因戰亂,不免有遺者,宜有憾之!
當代中醫學者,因西方醫學入侵,而且現學習為專業化教學模式為主,以致諸多學者學醫不學藥,學藥不學醫,醫藥自成一體,為現代中醫學者添加了學習難度,反之隨當代科學之進步和世界醫學之發展,讓中西醫文化相互磨合與進步,並通過科學使得古老的中醫藥學在綻放時代風采,讓國際醫藥界認識到中醫的魅力和光輝的發展前景,通過對古方、經方的研究,研發諸多國際稱讚成果:例如:青蒿素、雙黃連製劑、靛玉紅和砷製劑治療腫瘤,針灸麻醉及對中風康複治療,中藥麻醉,夾板治療骨折等都是功不可沒的貢獻。
所謂醫者不單隻是行醫看病,還要有一個濟世救人、仁者愛仁之心,從學醫第一課就講述大醫精誠之至理,知行存善是唯醫者,堅持本心,不為貧賤富貴而驕縱與自卑,醫者一視同仁,甄別疾病之緩重,辯證而治之,以減輕病人疾苦為己任,讓醫者無愧行醫、專一行醫!怎樣成為一名好醫者耐人尋味?望廣大醫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