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玄武門第一功臣 門神 尉遲恭(1 / 3)

尉遲恭,一位風華絕代的唐朝名將,本名尉遲融,字敬德,出生於朔州平魯下木角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一生,既充滿了傳奇色彩,又充滿了英勇壯麗。他是玄武門之變中的第一功臣,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他的地位崇高,位於第七名,諡號“忠武”,封號為鄂國忠武公,地位顯赫。

在隋煬帝大業末年,一個名叫尉遲敬德的青年,以其勇猛善戰的名聲,一步步崛起。他曾是高陽參軍的一員,以打鐵為業,卻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中,一步步成為了朝散大夫。然而,命運的波瀾並未就此平息,反而將他推向了更廣闊的舞台。

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馬邑鷹揚府校尉劉武周舉兵反隋,聞知尉遲敬德勇猛善戰,便將其納入麾下,擔任偏將。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舉兵南下,尉遲敬德亦在其列,他們攻克了太原、晉州、澮州等地。然而,這樣的勝利並未持續太久。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劉武周占領太原,尉遲敬德隨宋金剛繼續南下,攻克晉州。然而,十月之時,夏縣人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擊敗了唐右仆射裴寂。李淵聞訊,派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率兵討伐。呂崇茂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即遣尉遲敬德和尋相率兵接應。尉遲敬德與呂崇茂裏應外合,大敗唐軍,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全部被俘。

然而,勝利的喜悅並未持續太久。李世民聞訊後,即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縣北)截擊尉遲敬德軍,結果尉遲敬德軍大敗,僅僅與尋相隻身脫逃,其眾全部被唐軍所俘。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柏壁城討伐劉武周,劉武周命令尉遲敬德和宋金剛到介休縣抵抗。然而,宋金剛戰敗,逃往突厥,尉遲敬德則據守介休縣城。李世民派遣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進城勸降,尉遲敬德遂與尋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縣)二城降唐。李世民見尉遲敬德來降,十分欣喜,任命他為右一府統軍,跟隨自己到東都洛陽進攻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的七月,秦王李世民,奉命率軍東征,目標直指割據洛陽的鄭帝王世充。在這場事關國家安危的戰鬥中,每一個人都在等待著考驗,其中包括尉遲敬德,一位勇猛剽悍的戰士。

然而,九月的時候,戰局出現了動蕩。尋相和劉武周手下的一些舊將相繼叛變逃走,唐朝諸將開始擔憂,他們認為尉遲敬德也必然會叛逃。於是,尉遲敬德被關押在軍中,他的命運變得岌岌可危。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和尚書殷開山等人紛紛表示擔憂:“尉遲敬德剛剛投降,思想感情還沒有歸順。這人非常勇猛剽悍,關押的時間又長,已被我們猜疑,必然產生怨恨。留著他隻怕會留下後患,請立即殺了他。”然而,李世民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說:“我的看法跟你們不同,尉遲敬德如果懷有叛逆意圖,怎麼會在尋相之後呢?”於是,他果斷地命令將尉遲敬德釋放,並帶進自己的臥室。他賞賜給尉遲敬德金銀珠寶,深情地說:“大丈夫憑著情感誌向互相信賴,不必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我不會聽信讒言去迫害忠臣良將,您應體諒。如果一定要離開,就以這些財物資助您,以表達我們短暫共事的情誼。”

尉遲敬德深感李世民的誠意,當天,他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獵,以示忠誠。然而,意外卻在此時發生。他們碰上了王世充帶領幾萬步兵騎兵前來挑戰。王世充部下驍將單雄信帶領騎兵直奔李世民,千鈞一發之際,尉遲敬德驅馬衝上前去,他大吼一聲,斜刺裏一槍把單雄信挑下馬來。鄭軍稍微退卻,尉遲敬德保護著李世民殺出包圍後,又帶領騎兵跟王世充作戰。幾個回合後,王世充部眾潰散,其手下將領陳智略被俘,還俘虜了手持長矛的騎兵六千人。

這場勝利讓李世民對尉遲敬德刮目相看,他感慨地說:“正當人們要我相信您必然叛離的時候,上天開導我怎樣向人們驗證我的判斷,特地予以證實,行善得福已驗證了,因果回報何等迅速啊。”他特地賜給尉遲敬德金銀一箱,此後恩賜日益增加。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長李世民,奉命征討竇建德。他精心策劃,事先安排了李勣、程咬金、秦叔寶等人的部隊秘密埋伏,等待時機。

李世民,手持弓箭,英勇無畏,如同天神下凡;尉遲敬德,握著長矛,氣勢如虹,仿佛戰神再生。他們一同來到竇建德的營壘前,大聲呼喊,聲音穿透雲霄,震撼敵軍。竇建德的士兵們驚慌失措,紛紛湧出幾千名騎兵。

李世民與尉遲敬德臨危不懼,他們引領軍隊打打退退,巧妙地誘使敵軍進入伏擊圈。此時,李勣等人的部隊如猛虎出林,一同發動進攻,敵軍頓時大敗。

一場勝利的戰役後,王世充哥哥的兒子、偽夏國的代王王琬,竟敢在竇建德的營帳前騎著隋煬帝曾騎過的青白相間的馬,鎧甲華美,公然炫耀。李世民看到這一幕,淡淡地說:“那家夥騎的,真是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