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 人生若隻如初見(1 / 1)

“你好,歡迎來到納蘭性德紀念館。我是今天的解說員唐涼引,很高興能夠與你們說一說納蘭性德的故事。納蘭性德生於1655年1月19日死於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誌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哎,這《通誌堂經解》真的是納蘭性德彙編的嗎!?我之前看過乾隆皇帝對這個說法的異議,他懷疑這是納蘭明珠為了宣傳兒子的才情這才說是納蘭性德彙編的!”

“確實有此事,但是這《通誌堂經解》確確實實是納蘭性德彙編的,納蘭成德生於順治十一年,中康熙十一年壬子科舉人,時年十八歲;明年參加康熙十二年癸醜科會試,時年十九歲。越三年廷對成進士已在康熙十五年丙辰,時年二十二歲,病故於康熙二十四年乙醜

五月三十日,終年三十一歲。當時,調查納蘭成德的行年並不難,有《八旗氏族通譜》可查,有納蘭成德《墓誌銘》、《神道碑》可考。而調查出的結果與事實如此不符,使人不得不懷疑軍機大臣所為,是迎合乾隆皇帝的意圖。而且這還有納蘭性德的好友朱彝尊的著述,所以這是《通誌堂經解》彙編是納蘭性德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唐涼引已經不記得這是自己第幾次與人解釋這疑問了,送走了一批人遊客之後唐涼引很熟悉地走到了那前門將前門關上,回頭看著納蘭性德的石雕像。

“冬郎,又一年過去了。我回來這個世界已經又是三年了,你種的合歡花開得還算好,隻不過這味道我還是不喜歡。今生緣,恐結他生裏。然諾重,君須記。”

唐涼引照例每天下班沒有人之後要坐在納蘭性德的石雕像旁說說話,那看門的大爺說這丫頭是個癡兒,唐涼引也不做計較每次都隻是笑笑。

“人生若隻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 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 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 比翼連枝當日願。冬郎,他們有些人說你是閑的沒事做這才故作憂傷,你這無賴,竟也從不解釋半句。不過也是,為何要與人解釋呢!你歡喜我便歡喜了。”

唐涼引抬頭看著那合歡樹依靠在納蘭性德的石雕旁,深呼吸了一口氣

之後隻聽見有鳥鳴聲從空中傳過,這隻鳥倒也奇怪,日日都往這裏過。唐涼引笑了笑,隨手撿了一片落葉放在納蘭性德石雕的手中。

“你這無賴不餓,我可是餓了!明日再來吧!”

唐涼引回身要去收拾東西準備回住處,卻聽到那空中的鳥叫聲又鳴叫了一聲,這鳥今日卻為何多叫了一聲。唐涼引搖搖頭也不以為然,那合歡樹上多了兩隻鳥在上頭盯著這個方向。

“主人為了唐涼引耗費掉所有的精魂,不過就是換來這唐涼引回到這個地方日日都與人說納蘭性德,主人這麼犧牲自己值得嗎!?”

“你方才沒聽見那唐涼引說的嗎!?自己選擇做的事情為何要與人解釋呢!唐涼引歡喜納蘭性德所歡喜,冷雀歡喜唐涼引所歡喜,這大概就是這人世間說的那個愛吧!”

“愛?!”

唐涼引收拾好東西出來時聽到那合歡樹上傳來的一句“愛”,不由得頓了頓腳步,抬頭仔細看時方看見是兩隻鳥站在上頭看著自己。唐涼引回頭對著那石雕笑了笑,順手將那門關好,心裏還想著明日接待旅行團時要說的納蘭性德的解說詞。想到明日要說的那麼一大段解說詞,唐涼引捏了捏已經發啞的嗓子有些不甘心地回頭再看了一眼那石雕。

“容若,你當真是個無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