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車夫(1 / 2)

\/>

�\u0014\u0018莫力達瓦旗是素有“大豆之鄉”的美譽。1978年,全旗糧食總產量突破1億斤。1983年被國家商業部確定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1989年,跨入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的行列。2002年,莫力達瓦旗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億斤,是1978年1.37億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億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億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達瓦旗生產糧食16.3億斤。

2005年,黑龍江省36個達斡爾族村的總播種麵積達到36107公頃,其中種植糧食作物26881公頃,產糧113729噸;種植綠色特色經濟作物6831公頃,產量為8729噸;實現農業收入17062萬元,約占全年總收入的39.16%。[1]

畜牧業

2005年,黑龍江省的達斡爾族村共飼養奶牛34142頭,飼養肉牛9351頭,飼養生豬41100頭,飼養肉羊40343隻,生產商品鮮奶74546噸,生產肉類3119噸,完成牧業產值19021萬元,占全年總收入的43.66%。在黑龍江省農村達斡爾族的經濟結構中,畜牧業收入已經遠遠超過農業收入而居第一位,莫力達瓦旗2004年,牲畜存欄114.5萬頭(隻),大鵝飼養量達120萬隻。2005年,全旗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達到了200.3萬頭。[1]

工業

達斡爾族的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小變大,莫力達瓦旗的工業到1958年,發展土糖、印刷、木工等10餘家作坊式的工業企業。改革開放以後,莫力達瓦旗的地方工業生產領域擴大到食品加工、化工、建材、印刷、釀造、冶金、電力供應、供水、供熱等諸多行業,工業企業增加到40多家,湧現巴特罕、豆都、蒙興、蒙鵝等龍頭企業,培育出巴特罕啤酒等產品,工業資產總額增加到4億多元。建立了巴特罕工業園區、紅彥工業園區,2005年,全旗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6.23億元。[1]

旅遊業

改革開放以後,以商貿、餐飲、娛樂、旅遊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獲得發展。達斡爾族聚居的嫩江兩岸,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具有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資源優勢。有中國達斡爾民族園、金長城遺址、清代古墓、莫力達瓦山、拉哈新村等旅遊景點,其中金長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文化

社會結構

“哈拉”是達斡爾族的氏族組織,是以父係血緣關係為紐帶而結成的社會集團。每一個“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於精奇裏江下遊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裏江中遊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屬於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緣關係,因而嚴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選舉的“哈拉達”(氏族首領),管理氏族內部事務。清朝末年,達斡爾人以“哈拉”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活動,是氏族組織共同生產、平均分配習俗的殘存。[1]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規模日趨廣大,於是,一個“哈拉”又分為若幹個“莫昆”。“莫昆”是達斡爾族的父係家族組織。每一個“莫昆”都有自己獨自的名稱,如“烏力斯莫昆”、“郭博勒莫昆”、“畢日揚莫昆”等。同一“莫昆”的人居住在同一個村落或相鄰的地方,在生產和生活方麵有互相幫助的義務,也有收養孤兒、贍養孤寡老人的義務。所有“莫昆”內的成年男子都有權參加“莫昆”會議,它是家族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選舉或撤換“莫昆達”(家族長)、商討家族內部生產和生活上的大事,處罰違反習慣法的家族成員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