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碧空如洗,滿原翠綠,八百裏洞庭波光盈盈,一望無垠的稻田隨風起浪。
放開知青返城的新政策,李寧峰是通過農場的廣播聽到的。一曲清脆悅耳的笛子演奏《揚鞭催馬運糧忙》,展現出豐收農民喜氣洋洋交公糧的情景,女廣播員今天的聲音有些急促:“宣讀一條重要政策,宣讀一條重要政策!”知青們正在忙著出早工,熱鬧場麵隨即一片寂靜,這塊新墾出來的廣闊平原一片寂靜。忘記給灶台加柴,嫋嫋的炊煙被清風帶跑,消失得無影無蹤。
廣播站裏,北方姑娘克製著情緒,字正腔圓讀完知青返城政策摘要,沒有立刻關閉話筒,她調整下呼吸,然後對著話筒大聲喊道:“親愛的知青戰友們,我們可以回家了!”然後關閉話筒,趴在桌上嚎啕大哭。
她這一聲大喊,像一聲驚蟄的雷聲,白雲被激活,斑竹被激活,村莊被激活,堤垸被激活,鞋帽衣服被紛紛拋起,擁抱蹦跳,狂吼哭喊,敲盆打桶,鞭炮爆響,嗩呐高亢,雞飛狗跳……新建的農場知青生活區,成為一片狂歡的海洋。
一個時代結束了,這幾千名知青如一群戰士突然撤離戰場,有些慌不擇路,來不及告別,就興衝衝地奔忙回自己來時的城市,意氣風發地開始新的人生。
很多年後,農場邀請知青們回農場去參觀,在花團錦簇的景象裏,他們以前的知青生活區還保留了一角,成為知青墾荒紀念館,他們用過的農具和生活物品被陳列起來,他們那段青春燃燒的歲月被刊在櫥窗裏,此刻,每個人的心情都會不一樣,因為這些知青有人仕途、經商風生水起,還有很多人下崗失業在底層掙紮。時代的變遷,並不會讓每個人都能嚐到紅利,甚至還會讓一部分人失去自己原有的安好。
李寧峰抓緊張羅舉家遷回長華市的事情,起了個早,卻趕了個晚,為返城準備的實木家具都已經打好,生活區因為大量知青已經搬離而空空蕩蕩,可他的返城手續還沒辦好。
知青返城原則是要返回原籍,而李寧峰的妻子賀麗萍是湖北籍,按照政策必須返回湖北,倆人已生育兩個孩子,要一起從農場遷到長華市,手續比別人要多蓋十幾個紅章,除了要辦理戶籍遷移手續還要解決就業問題、住房問題、孩子讀書問題,再加上李寧峰有造反派的經曆,手續辦理更為麻煩,從武漢到長華市,再從省農墾局到街道辦事處,李寧峰逐級找各個部門批字蓋章,前後跑了大半年的時間,進展緩慢,幸遇貴人相助。
這位貴人,姓劉,李寧峰喊他劉領導,現在是長華市勞動局的一位官員,在文革時被批鬥看押過。在那個寒冬臘月的夜晚,造反派小頭目李寧峰,給看守所值班的戰友發放軍大衣,劉領導被關在禁閉室,由於衣褲單薄,被凍得渾身顫抖,李寧峰順手把多出的一件軍大衣塞給他。
把返城手續送到勞動局,工作人員又提出資料不足,李寧峰和工作人員發生爭吵,資料不足為什麼不一次說出來,讓他不斷往返跑。恰巧,劉領導路過,認出他就是當年送給自己一件救命軍大衣的小夥子。
劉領導出麵幫他加快辦理手續,即使如此,各種表格和申請前後也蓋了三十二個紅章。
最頭痛的問題,那就是住房。跨時二十多年的知青下鄉,城市管理者壓根就沒想過他們會回來,也沒做好也沒辦法做好數以萬計的人口集中返回的準備;更頭疼的是,他們下鄉的時候還都是單身,回來時不少人已經成家生子,人數翻倍,生一個生兩個生三個都是合情合理的,有位大神去農村特別勤奮,竟然帶回七個孩子,集齊葫蘆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