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駕崩,對外說身體久病,醫治無效。這我信,但我一直懷疑是那藥丸的緣故,但我不敢講,還是很小心地在北鎮撫司做差。隻是弘治皇帝離世那天,狂風大作,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傳聞不少人看到雲中若隱若現許多神龍盤旋,大家對於這位好皇帝的離世,都很痛惜,特別是他臨終的時候,特意吩咐太子、閣老們,隻停靈柩二十七天,天下人戴孝,二十七天後,一切恢複正常,官府不得對民間婚喪嫁娶進行限製。雲貴川等偏遠地區的督撫,不必進京哭喪,各地藩王亦是如此。
這道旨意,讓許多人落淚。而太子和閣老們堅決執行,我們在宮中守衛了二十七天,常常遠遠望見文武百官哭暈在靈柩前,而太子一臉悲切,常常在黃昏的時候,扶著虛弱的太後,在僻靜處走動,而寧溪一身孝服,圍在太後左右。我常想,太後贏得弘治皇帝的寵愛,但皇上年僅三十六歲便離開人世,雖然貴為太後,但今後的生活該怎麼辦?金碧輝煌的紫禁城,有時候讓人也覺得壓抑。
而我那時候對太後的同情,卻抵不過二十年後,太後更為淒慘的遭遇……
三位閣老雖然天天都來守靈,但從他們悲傷卻不失嚴謹的臉上,我們依舊可以相信,大明依舊要正常運轉……
六月,偉大的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在了京西泰陵,至
此,一位值得後輩歌頌的皇帝,告一段落!
新皇登基,年號正德,萬象更新!這是我們所有人不由自主想到的。而我們這位十五歲的少年天子,會將大明朝帶向何處?
許多人說,這位皇帝極為聰明,做東宮太子的時候,尊敬師長,善待臣下。而且過目不忘,文章典籍張口即來,更加厲害的事,他對於學習外番語非常熱情,而且很快便能掌握,什麼烏斯藏語、葡萄牙語、倭語、蒙古語等,甚至饒舌的阿拉伯語,都運用自如,這讓我們更加有信心,相信這位正德皇帝一定會繼承孝宗皇帝的睿智英明,讓國家更加繁榮富足。
胡海三說過,大明王朝有位宣德皇帝,深得祖父太宗皇帝的青睞,文治武功樣樣精通,把大明治理得風調雨順。雖然如此,但宣德年代,依舊有皇叔漢王的叛亂,而且這位宣德皇帝,最大的喜好竟然是鬥蛐蛐,所謂促織!並且這種風氣,讓天下為之效仿。我常常不解,那種小兒玩的遊戲,達官顯貴為什麼會那麼上癮?多年以後,我漸次明白,每個人的身份地位是不同的,環境也是不同,但人的天性是一樣的。處廟堂之高,則思江湖之遠;處江湖之野,則思廟堂之憂。
如今,正德皇帝上位,他能帶給我們什麼?
大明朝廷依舊是三足鼎立,皇帝、廷臣、內侍,這也許將是大明永遠也解不開的套路,相互製約,相
互發展。弘治皇帝留下了謝遷、劉健、李東陽的內閣,王嶽、範亭的司禮監,錦衣衛要麼聽命於內侍,要麼效力於廷臣,像一個小醜一樣,而廷臣和內侍則是舞台上的生旦淨末,演繹著各自的精彩,而皇帝似乎永遠是個看客,隻不過他這個看客,隨時隨地都可以要求替換戲的主角。
這當然是我後來才體會出來的,雖然皇帝換了,可我依舊是錦衣衛,雖然一年之後,我一躍而起,但此時此刻,我還是正德王朝普通的錦衣衛。
七月,錦衣衛果然換了指揮使,卻不是錢寧,而是姓石的人接替了牟斌,出任錦衣衛指揮使,據說他是劉瑾的人,聽說錢寧氣得牙根咬咬著,也無能為力。而穀大用公公全權負責了東廠,東廠名義上由司禮監秉筆太監蕭敬負責,據說此人已是四朝元老,為人沉穩,與世無爭,多次調離京城,卻也很快能回來,從不挑事,卻能贏得大家的尊重,特別合適皇上,一些陳年典故,張嘴就來。劉瑾公公實際上操縱著東廠,但他更大的目標是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隻是現在還是王嶽公公,王嶽公公和文臣走得近,而且深受先皇器重,雖然對於廠衛不是太熱心,甚至都沒和新君建議安排自己的人,但他的地位還在,一時動不了。其餘公公各有其職。張永公公依舊負責神機營,聽廖建忠說,張公公本來可以做別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