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功過格序
善惡者,功過之未形者也;功過者,善惡之已見者也。人性有善而無惡,奈何多過而鮮功,皆由一念敬肆之分,而天堂地獄邃判。入乎善,則為聖賢;入乎惡,則為下愈。
今天下自命為絕世聰慧之人者,我視之皆絕世懵懂之人也。百計欺人,豈不知神不可欺;多方瞞世,豈知天下不可瞞。所以報應隨之,不及其身,必及其子孫耳!太上有言曰:【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則善惡之念慮一萌,神鬼早已洞見肺腑,不可懼歟?
蕉窗十則,懲勉備焉;陰騭千言,勸戒具焉。皆所以發明盛座之旨要,亦同調而共貫焉。吾不忍人之安於下愚,亦甚樂人之勉為聖賢。思夫檢束身心,防閑性命,積功懲過之法,無過此書。我願當世自好之士,奉行勿替,案頭日置一冊,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冒功而勤寫,勿文過而停善。發奮有為,是誠在我,行之久久,自幾於有功無過之地,而為天地間一正人君子。於是慶期頤,應祿爵,蔭子孫,而長享福祿於無窮也。我豈負汝哉?
雍正二年二月二日鸞書
功過格凡例
文昌孝經雲:“奉行諸善,不孝我親,終為小善。奉行諸善能孝我親,是為至善。”蓋孝為百行之原,凡格中所載者,皆一孝之所推也。行是格者,其先以孝為本乎?
此格至精至微,成真者幾百人,富貴者幾千家也,是無論老幼男女,富貴貧賤,皆可行之。務必每日自記功過;一功記一,十功記十,百功記百;一過記一,十過記十,百過記百。將功補過,以所餘者算數,月終總計功數,至善願圓滿,回向勤修,積功至千百,聖賢可希,神明親敬,則福不臻,有願皆遂矣!
遵行是格者,擇一吉日,齋戒告天。置筆硯格冊於案頭。臨臥時,憶一日所為,依格詳注,但計其數,不必錄其事,不得明功隱過,不得輕忽作輟。月終合計總數,功過相比,或以過除功或以功折過。折除之外注明功過實數,年終總結,多寡相較,便可自知罪福。不必更問休咎。除夕齋戒,將一年所計用騰黃紙恭整書明,焚香告天或告於文昌、關帝之神位前。庶乎起一念,出一言,行一事,有所敬畏。而功可以漸進過漸寡也。
記功兼計過,即昔賢投黃黑豆之意。不記功何以消除其過,不記過何以惕厲其功。故有功不得自謙,有過不得自?然要人記功正是要人進功,要人記過正是要人寡過。不然日為之日記之亦何益耶?
投黃黑豆之法:逢一布囊,長短寬窄,隨意量裁。栓腰帶間,共二(三)層,中層共計功過。內層裝大小黃豆,外層裝大小黑豆。如有一功,即取內層小黃豆一顆,投入中層裹;如有一過,即取外層小黑豆一顆,投入中層裹。有十功投一大黃豆,十過投一大黑豆。功過之多寡,照顆數加減。臨睡時將中層大小黃黑豆取出數之,算功過若幹。即寫在逐日功過格冊上。此操修秘法,亦簡便良方。如此時時檢點,處處遵行,有不知不覺而日造乎高明之域者。不然如行走路途,交接親友,不能隨帶筆墨,到晚交一日之功過,恐已忘大半矣。故設此法以記之。
功貴勤修,過亦勇克。若日日有功,積至半月無一過相間,即於本等功外另加記十功,以示鼓舞;若半月無功可記或有過未除,即於本等過外另記加十過,以警怠忽。
功過加增,有分載格中者,如救人一命一百功,賑貧百錢一功,若救人一命複用己之財,則於百功外更照百錢記一功。 唆一人訟五十過,取不義之財百錢一過,若唆一人訟五十過,取不義之財百錢一過,若唆訟而又因此取財,則於五十過外更照百錢己一過。他準此。
功過自有是非。有仇不報固為功,若忘父母之仇則為過。揚人之惡固為過,若欲逐奸除害則為功。求借不吝固為功,若借與嫖賭則為過。破人婚姻固為過,若審於理不應婚則為功。
行是格。務期堅永。古人雲;“為善未必獲報,然理無不可為之善;為惡未必獲報,然理無不可為之惡。”如此方是純心。
強行是格。宜廣為流傳,俾人人遵行,方合聖人同善之心。古人雲;“我見人為善,便手舞足蹈;見人為不善,便痛心疾首。”此正聖賢成已成物分量。是編出,望同誌者極力勸行,多方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