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向18歲的我和你們問好(1 / 2)

終於,完成了。

這個故事從開篇算起已經9年了,當2016年第一次將完稿發給朋友看時,他們問我:為什麼在26歲的時候,寫一本青春題材的小說?這不應該是更年輕時做的事嗎?

在我這群思想“早衰”的朋友心裏,26歲算是“後青春期”了。

大二的暑假,我在家偶然翻看了高中畢業的留言本,裏麵塞滿了高中那些人給我的,三年的珍貴回憶。他們有的高薪了,有的當媽了,有的時不時約著見個麵,有的再也沒有打一個電話、發一條消息的理由。

明明留言裏還信誓旦旦地承諾,要一起旅行、一起畢業合租、一起去看五月天演唱會、一起送你出嫁、一起見證人生奇跡的啊。

時間真的好奇妙,能把一切理所當然變成好自為之。

在那個留言本裏,我還意外發現了一片顏色依舊鮮亮的銀杏樹葉,那是高中同桌送給我的。我高中校園的林蔭道上,有幾棵引人注目的銀杏樹,每到秋天就拚命掉葉子,怎麼掃都掃不完。

感恩這片銀杏葉,那一年的風,就這樣吹過來了。

於是暑假兩個月裏,我抱著寫一個高中故事的念頭,完成了情節的三分之二。但開學後,學校編輯部的工作讓我無暇顧及其他,這件事也就擱置了下來,一擱就是兩年,我已將它全然忘記。

畢業找工作整理過往作品的時候,我發現了靜靜躺在U盤裏,被眾多文件

夾淹沒的它。在一個寢室沒人的午後,我和它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共同回顧了那段過往。令我驚訝的是,短短兩年時間,文字裏的情節和心境已經相當陌生,我一遍遍問自己:這是我寫的嗎?

那些陌生的部分,也正是讓我最感動的部分,而那些感動的理由,勢必已離我遠去了。

第一次決定,我要把它完成。

沒過多久我開始工作,也利用每天的閑餘時間,把剩下的一點點地拚湊完整。雖然當時我已不記得高中發生的大多事,但慶幸的是,故事完整的提綱已經完成,我要做的,是調動記憶裏或深或淺的思維印記,把場景描述和對話填補進去。

填補完成後,它便成為了我一個人的寶貝。

又過了兩年,當我再看這個故事,發現高中的心境幾乎消失不見,而對於當時發生的一些事,我已有了新的感觸。高中的那些朋友很多我已沒有了聯係,或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拉扯,或許是因為,擔心一見麵很親切,但一說話卻尷尬。

畢竟像我這種社交懶癌患者,是很容易被熱鬧圈子拋棄的。雖然我很想念你們。

所以,為什麼不把當初的感動寫得更深刻,為什麼不讓現實的衝撞使它更飽滿?於是,我把“長大後”的情節加入了進去,甚至可以說,是以現在時為主體,過去時為補充和解釋。

畢竟,過去隻有在對當下產生深遠影響時,才能體

現它最真實的魅力。

這一寫,又是兩年。一是因為懶,二是因為很多過去的狀態和情緒需要回憶,而回憶是我目前最不想做的事情。

這個故事裏,沒有十全十美的高富帥,也沒有單純善良的傻白甜,每個人都有或明顯、或隱晦的缺點和秘密,害怕被拆穿,同時也渴望被救贖。他們在高中都是能夠獨立發光的個體,長大後,和我們一樣繼續為了生活、夢想、情感、甚至是自尊心而活著,或執著、或迷茫、或艱辛。

時光不會問任何人準備好了沒有,就像你並不知道自己那些隱秘的缺失,會在何時成為了遺憾的開始。

以下內容部分涉及劇透,請尚未看完故事的朋友慎重考慮。

王童是一個十足普通的女生,表麵柔弱無爭,實則肩上有很重的擔子。18歲以前的家庭經曆讓她不得不選擇重新開始,為此她甚至拋下了三年深刻的感情。她的家事也決定了她的敏感和自尊,樹立了她“一切靠自己”的明確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