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盛二十三年秋
雁北一戰燕王取勝,以五萬精兵智取關口,以少壓多之勢攻散敵國二十五萬敵軍,此戰蜀國史上稱為“關口戰役”。
斥侯日夜快馬,終於將捷報呈上大殿。
交戰多年,烽火導致交境流民上千湧入各大洲縣,又遇巴蜀一帶鐵礦崩塌,動搖大蜀之基,引起百姓誅伐,多日臉色緊繃的帝王此時大笑不已。
“哈哈哈,好,吾兒驍勇善戰,齊國敗降,解決了朕的一大心患,傳朕旨意,讓燕王處理好戰事後續事宜,起身回京述職。”
“恭賀陛下、燕王大捷,蜀國萬福。”百官臉上露出喜色,釋放快意。
長達五年齊蜀兩國交戰終於迎來了滿意的結局,蜀國自始之後成為眾國之首。
“眾卿還有何事啟奏。”
“回稟聖上,太後壽宴禮部已準備萬全,燕王殿下可回京赴宴,禮部也應做好周全。”戶部尚書手持笏板看向聖顏。
“潼關遙遠,戰事剛歇,朕惜燕王長戰勞苦,不忍他如此奔波歸來,太後壽宴如期舉辦則可。”帝王眼光瞥向百官,又聚焦在戶部尚書臉上。
“是,陛下。”
帝王身側綠袍宦官瑛公公掃了一下百官神色,得到了帝王示意,嗓子帶有纖細之聲:“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鄭國公府倚樓閣。
“嫣兒,太後壽宴,此次獻舞決不能出錯,事關鄭國公府的顏麵。”婦人挽鬢頭帶命婦冠,眼光緊盯眼前嬌小妍麗的少女細心叮囑。
“女兒心中有數,母親勿憂。”麵前少女丹唇鮮潤,皓齒內鮮,眸色低垂,抿了抿紅唇。
貴婦憂色未褪,遣退身邊丫鬟嬤嬤:“嫣兒,太子妃終究是你長姐,娘知道你與太子情意與他人不同,但事已成定局,萬萬不可再沉迷其中,壽宴後跟著為娘,勿要……再見麵了。”
“我的嫣兒會遇上更好的。”
“娘,走吧。”皙白無瑕的纖手輕輕的扯了扯麵前的貴婦。
尚禮殿內
命婦攜帶嫡女靜坐一旁,隔著寬敞紅毯過道,官員入席而坐。
著穿明黃色龍袍,年過半旬的帝王扶著滿頭銀白發卻依舊精神的太後步入宮殿,也許是遷就太後,帝王的步伐不似以往跨步。
太後與帝王為親母子,深宮中和諧的母子之情是身為帝王為數不多的至親之情。
“皇上駕到、太後駕到。”
“恭迎太後、皇上。”眾人起身行禮。
帝王扶著太後落座後,坐在了身側的主座。
左側前方站著一端莊宮妃為莊貴妃,眼角的魚尾紋雖顯,但依舊可以看出年輕佳人的倩影,宮中多年無皇後,身為一宮之首,又是太子親母,禮儀無一挑剔之處。
“平身,落座吧。”“今日乃太後壽辰,不談國事,不論政務,眾卿家、夫人就按平常家宴一般,自在交談飲宴則可。”
太後慈目的望向眾人,笑了笑點頭。
“開宴吧。”
瑛公公的拂塵抽在了手肘,纖細的聲音在大殿傳開:“開宴。”
禮樂聲起,舞女至,一舞畢。
太子扶著太子妃起身,一手牽著三歲太孫,緩緩行至太後帝王麵前。
“孫兒攜帶孫媳和太孫,獻上一幅福祿萬壽刺繡圖,祝皇祖母萬壽無疆,長命百歲。”
萌萌的娃音隨後而至:“祝太皇祖母萬壽無疆,長命百歲。”
身後的宦官捧著禮盒跟上,展開了福祿萬壽圖。
刺繡上金線勾勒成一個個壽字的百米長卷展現了繡女高超的技藝和東宮的心意,太後笑意延伸到眼底,雍容華貴的麵目顯的更加慈祥。
“太子,太子妃有心了。翊哥兒,來太皇祖母這邊。”
太後向太孫搖著手,笑著對太子說道。
“太子帶著太子妃落座吧,太子妃有孕,不用站著。”
“謝皇祖母,孫兒\/孫媳退下了。”
鄭國公夫人瞄了一眼身側的女兒,見她麵色無恙放寬了心。
鎮國侯府世子爺謝鐸上前
“太後萬安,祝太後福壽綿長。燕王在外,特意囑咐臣替他賀壽,不能躬身服侍太後身側,燕王愧疚於心。”
太子聞言,掃了一眼謝鐸,暗色入眸,長袖下覆蓋的手微微曲起。
太後這時逗弄太孫的手停頓了下來,眼中漸漸濕潤。
“鐸兒有心了。”
“皇祖母老了,待燕王回來,哀家再治他個不孝之罪。戰事雖緊,五年未歸,不及至一封信報平安,是哀家不值得他念叨嗎。”
謝鐸雙手握拳,躬身行禮,臉上露出無奈的笑容。
“太後,臣有錯,壽辰這個好日子本是喜慶卻惹的您老人家落淚,早知道臣就不理他了,讓他回來再給你賀壽 。等燕王回來我必帶他給您賠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