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浩浩千秋。
自三皇五帝始,華夏文明在王朝的更迭中不斷傳承。曆經千年,華夏文明積澱著豐富的文化和智慧。然而,這段曆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了鐵和血的磨難才得以在華夏大地上熠熠生輝。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王朝的更迭頻繁,國家形勢動蕩不安。秦朝、漢朝、三國紛爭相繼發生,國家割據為患。然而,在這段混亂的曆史中,有一名野心家從中脫穎而出——司馬懿。
洛水之誓,劉秀遵守了他的諾言,沒有殺害朱鮪,並且保留了他的爵位。他一直到死都遵守了自己的洛水之誓,沒有對朱鮪出手。使得第一次洛水之誓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他的第二次洛水之誓造成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個事件徹底打擊了人們對於忠誠、誠信和正直的信任。司馬懿雖然麵對各諸侯聲稱自己無意篡權,但實際上卻存有不可告人的野心,最終背叛了誓言。 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讓諸侯和民眾對政治家的誠信產生了懷疑,人們對於領導者的信任被徹底破壞。這種社會失信的氛圍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極具毀滅性的。
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晉王朝。在表麵上,西晉的統治帶來了一段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社會安定。然而,在這段看似平靜的背後,暗流湧動,危機正在醞釀。
八王之亂是西晉後期的一場內亂,也被視為五胡亂華的開端。八位皇室後裔為了爭奪皇位而相互角逐。這場衝突導致國家陷入分裂和混亂,給華夏大地帶來了劇烈動蕩和破壞。
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中原大亂。在百餘年間,先後由胡人及漢人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開序幕。
304年農曆十月,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