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采藥少年(1 / 2)

大清早,李平如和往常一樣,在家簡單吃了一點東西後,背上竹簍帶上鋤頭和家人打完招呼,就走出家門順著出村的路往村外走去 ,他的目的地是村後麵的那大片山林。

“二嬸早。”

李平如在村口的河邊看見正在洗衣服的嬸嬸,打了個招呼。

河邊正在洗衣服的一個婦人抬頭說到:“是平如啊,這是又上山去采藥吧!”

“是的,四嬸,你先忙,我還要去山裏采藥就先走了。”李平如在打完招呼後,開始繼續往附近的山林走去。

“唉,也是可惜了這個孩子了,本來是讀書的好苗子,年級輕輕的就中了秀才,要不是因為家裏的事情拖累,想來應該能考個好功名,可惜啊,造化弄人。”被稱之為四嬸的婦人看著李平如的背影麵帶惋惜的說道。

“誰說不是呢,十幾歲的秀才,十裏八鄉都找不到一兩個,那時村裏都在說最少都能考個舉人老爺回來光宗耀祖,誰曾想啊。。。”在河邊洗衣服的另一個婦人附和道。

還未走遠的李平如隱約聽到了這些議論聲,隻是微笑著搖了搖頭,就繼續往山裏走去。蓋因在村裏最近已經聽到過太多次類似的話語和問答,對他來說早已經習慣了。

說起事情的緣由,還得從兩三年前說起,那時的李平如才十五歲,家中還算殷實,父母很早就送他去私塾去讀書,希望他能夠考取功名出人頭地。而李平如也不負眾望,在十五歲那年就拿到了秀才的功名,而後準備去州學學習的他。卻不曾想母親害了怪病,請了十裏八鄉的郎中,都沒有治好,眼見病情加重,父親為了幫母親治病,開始到處尋醫問藥,所以家裏大多數事情都落在的李平如身上,對於從小沒有做過多少活的他來說,算是莫大的挑戰。也因此落下了功課和進入州學的機會。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某天村裏突然來了一個有遊方道士,在村裏歇腳時聽說了他母親的事情,於是上到他家中查看他母親病情,正巧遇見打水歸來的李平如。李平如聽聞道士來意,擔憂母親病情,忙把道士請入屋內,並喚出幾日前訪醫歸來的父親一起陪同道士去為母親看病。在仔細查看完李平如母親的病情以後,道士隨即出了房間,李平如父親趕忙追上問道士是否可以醫治。道士說道:“這個病我可以治,但是治好以後,我有一個條件,就是需要他跟我身邊學習三年。”隨即用手指了指跟在父親身後的李平如。

“這。。。”父親看了看道士,又看了看李平如,麵露難色,一時不知如何作答。而李平如聽到此話後,毫不猶豫的拜到:“隻要能救家母,願聽差遣。”道士聽到李平如的回答,甚是滿意,遂說起了自己的來曆和緣由。

原來道士名為劉清源,自幼拜師習醫,又不喜做官,秉承懸壺濟世的原則,出師以後行醫遊曆各地,有感於大限將至,又看中李平如的純孝和善良,為了不讓自身醫術失傳,遂起了收徒之心。

而後在道士劉清源的治療下,李平如母親的病果然漸漸好轉,轉眼一個多月過去,這一日道士劉清源為李平如母親把脈後,和李平如父親說道:“你夫人的病基本已經痊愈,隻是身體虛弱還要靜養一段時間,我開一個進補的藥方,你按上麵的去拿藥煎製服用就行。”隨後扭頭對李平如說道“你母親的病已經好了,你也可以放心了,是時候該和我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