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初九,重陽佳節。
林圖南站在山頂之上,心中感慨萬千。作為一個初次離家的書生,他切實體會到思念家鄉的那份痛苦。雖然他剛過十八歲的生日,還屬於“少小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紀,可這次的遠行,給予他心靈上瞬間的成熟。
按照他的計劃,九月九日是能趕到家。每年這個時候,父親都會帶著他賞花賦詩。今年,他趕不上了。原本,等到考試張榜後,他就動身回家,可他沒想到將要離京時,遇到了王振坊王大人。王大人曾和他父親是摯友,林圖南在王大人家裏盤留了幾日,於是,他的計劃就被打亂了。
時至傍晚,太陽遙墜西山。斜陽中,眼前的景致別有一番滋味。作為一個讀書人,心中固有一份對美景的留戀和解讀。不由得,他心中想起李商隱的那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公子,咱們歇會吧。我的雙腿都快走斷了。”
林圖南回頭,看到自家的書童琴生背著一個竹簍,手腳並用的爬上來。林圖南彎腰,拉了琴生一把。
琴生站在林圖南身旁,邊擦拭額頭的汗珠,邊說:“我的媽啊,前麵還是山啊?”
“翻越了前麵的那座山,應該就有人家了。”林圖南用手指著前方說。
林圖南,江南林府的二公子。林府不是武林世家,也不是官家豪門。和大多數的讀書人不一樣,林圖南的父親林之儀十載寒窗,入京趕考,一鳴驚人。朝廷讓他做了一省巡撫。做官三個月,林之儀辭官歸鄉,明著是資質有限,不堪重任。實則看不過官場上的貪汙腐敗。歸家後,林之儀一麵教育孩子,一麵讀書寫字,林家本有幾畝薄田,倒也樂得逍遙自在。
至於自家孩子,老大林歸山才情一般,但身體強壯,林之儀送他去終南學藝。老二林依水從小聰明伶俐,有過目不忘之能。林之儀著重培養,想讓他成為蘇東坡一樣的風流人物。在林依水十歲時,林之儀的好友賈存周來本地做知縣,兩人時常品茶吟詩。偶爾,賈存周說起當今朝廷,奸臣當道,正值用人之際,他希望林之儀好好考慮,讓二公子走仕途,將來報效國家。
林之儀思慮一夜,覺得賈存周之言甚有道理。第二日,他便為老二林依水改名為林圖南了。《逍遙遊》篇中有“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其父願其有鵬飛九天,青雲之誌。
後一日,有位顧姓先生,聽說林家要請老師,便自薦來到林家,教授林圖南四書五經,聖人之學。
今年正值朝廷大考,林之儀讓林圖南入京考試。林圖南三月離家,到達京師後,即刻參加了科舉考試。雖然林圖南對自己的才華很是自信,可朝廷內部已然腐敗,是以,考試成績公布,榜上有名之人都是靠關係走後門的平庸之才。林圖南自然名落孫山了。
好在林圖南遺傳了林之儀怡然自得的心境,並不因這次的考試失利而悲傷。他在京城逗留後,便啟程返家了。
“公子,琴生不明白了。咱們進京時走的都是平坦大道,為何返家時要翻山越嶺了?”
琴生年齡不到十五,說話時還是一臉的稚氣。林圖南把琴生後背背著的竹簍解下,背在自己肩膀上。
“從這條路回家要比走大道近十多日的路程。”林圖南說,“為了能早點回家,咱們也隻能吃些苦頭了。”
“我就不明白了。進京時,為了趕考試,咱們要走這條路,我能理解。可是,現在都已經考完了,你回家為啥又這麼著急了?”
“你難道忘了。咱們離京時,王伯父交給我一樣東西。他再三交代,要我第一時間把那樣東西交給我父親。”
“公子,說起王大人,我就更納悶了。他自己說和老爺是多年好友。可平日裏老爺怎麼沒提起過?”
“你說的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了。不過,王伯父能一眼認出我帶的貔貅,並且說出貔貅的來曆,我相信王伯父是認識我父親,至於我父親怎麼會沒提過王伯父,回到家裏,我問問父親就知道了。”
“公子,我真的很好奇,你說王大人給你的那個綢緞裏麵包裹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啊?我看他當時說的時候,神情那麼凝重。反正現在沒人,要不咱們打開看看吧。”
“胡鬧。”林圖南大聲嗬斥了琴生,“臨行前,我答應過王伯父,要妥善保管。聖人雲:受人以諾,必將赴湯蹈火。琴生,以後這種背信棄義的話再也不要說了。知道嗎?”
“知道了,公子。”
被林圖南訓斥了一頓,琴生一臉不悅。他撅著嘴巴,抬頭看著林圖南。在他眼中,林圖南一直是完美的存在。之前,有人曾說過林圖南一句壞話,琴生差點同那個人玩命。當然,實事求是的說,林圖南長得相貌堂堂。雖然身材有些細挑,可他眉目粗狂,尤其那兩道劍眉,不帶有一絲讀書人的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