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等人聽到後不由大驚,那這樣地方隊伍基本就不剩什麼了。黃埔嵩立馬說道:“這樣,地方將無兵可用。對中央甚是不利。一旦有變,將無緩衝機會。”
漢靈帝趁機提出義務兵製,並詳細講出士兵的進階路線,地方隊伍——邊軍——中央軍——邊軍——中央的思路。把地方軍全部裁減,並招令20歲的年輕人成立地方軍。對不願退伍的可以先調往邊軍,其職務和功勞統一減低一半。這可以在不影響邊軍的情況下,抽調精銳成立西園軍。這樣的隊伍,就不會出現參差不齊,和軍功作假的行為。
這時黃埔嵩立馬提出:“此恐有不妥之處,如並州之地,上了二十萬人,則威脅中央。如未有二十萬,則不足以反擊異族。且邊軍中大多為良家子(就是邊境的小地主),固與異族作戰可以勇猛無畏。而地方過來的新軍,是否能同心協力。且邊境漢族和少數民族混住在一起,情況複雜。新軍能否適應環境”。
劉辯回道:“老將軍果然不愧為百戰老兵,對邊境情況了如指掌。確實,將軍所言不虛。這才是邊軍強大,而地方軍不足之處。然從地方到邊軍者,必是野心勃勃、或能力超卓之輩,否則不敢入邊軍。此兩種人作戰勇猛,雖保家之心不比良家子,但為國效力的決心和能力不比邊軍差。況且在邊境立功後,可以以土地作為獎勵。使將士更會奮勇作戰,勇往直前。且在部隊中三年,我們不僅僅進行軍事訓練,也要進行識字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朱儁等一聽頓時愣住了:“識字教育,這可是件大事。我們如何來的如此多的,書籍和筆墨、竹簡,教書的先生也沒有這麼多?”
劉辯接著回答道:“士兵無需讀經頌文,隻需讀懂軍報,會算數即可。具體一點也就是,認識一千個字,認識數字,並會加、減、乘、除就行了”。
盧植道:“這要求到不高,但事不可為。識千字,哪千字為準?再沒有筆墨,如何教這千字?同時這數字好認,可加、減、乘、除為何物?”
劉辯愣住了!是啊,漢朝還沒有後世的加、減、乘、除。但他還是不急不忙的說道:“千字,可以讓當世大儒編撰千字文。要求千字不得重複,四字一詞,一詞一個故事。如:完璧歸趙,四字就可以表示。戰國時期,藺相如帶“和赤壁”出使秦國的事。如此千字文一出,必可青史留名。以當今大儒的實力不出一年,此千字文必可出世”。
盧植、朱儁不由得大喜,此舉必是千古揚名的好事。均覺得這個辦法好,並要求漢靈帝下旨,召集大儒編寫千字文。漢靈帝悄悄的看了一眼劉辯,就叫小黃門起筆下旨。
劉辯不由的得意的回了漢靈帝一眼,接著說到:“其實習字也很簡單,分為教和學。學呢,隻需要準備一個木製圓盤。內放置砂土,用手書寫即可。戰時還可以放在胸前做護心鏡,可配合棉甲和皮甲使用。教,可以做一塊,一米寬一米長的木板,刷上黑漆,用石灰書寫即可。可循環利用,價格也便宜”。
朱儁又問道:“那加、減、乘、除又是何法”。
劉辯淡然道:“隻是簡單的計數的辦法,用於行軍途中軍糧計算。士兵學會後,即使退伍,也可以到商號,謀一賬房夥計的工作,不至於無所事事,造成社會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