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王書輝才會親自帶領了一大批複興黨工業係統裏成熟的鋼鐵企業建設方麵的專業人才和大量的工礦設備來到鄖陽縣。
從1619年開始到1627年,經過了九年的發展和建設,目前複興黨在工業建設上最成熟最拿手的項目就是建立鋼鐵廠了。
從位於枝江縣的設計產量十萬噸實際年產鋼鐵八萬噸的第一、第四、第六鋼鐵廠,位於鬆滋縣的第二、第五鋼鐵廠,位於荊州地區的第三、第七鋼鐵廠,位於武昌地區的第八鋼鐵廠到目前複興黨工業體係中規模最龐大的,位於大冶地區的第九鋼鐵廠,這些近現代化的鋼鐵廠全都是複興黨工業建設部門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
而且從1624年複興黨開始建設第六鋼鐵廠開始,因為複興黨機械製造業的快速發展,複興黨的鋼鐵廠建設就開始實現了自我複製,不再依賴王書輝從現代通過時空門運輸過來的鋼鐵廠設備了。
更主要的是,經過了九年多的實踐積累,複興黨的鋼鐵廠建設,徹底的摸透了王書輝按照蘇聯戰時工廠建設總結出來的,邊建設邊生產的工廠速建模式。
就以鄖陽縣的鋼鐵廠建設來說吧,複興黨的工業設備和幾千名成熟的鋼鐵生產建設兵達到鄖陽縣之後,因為當地基建部門已經組織了剛剛接受訓練不久的,由陝西流民組成生產建設兵,完成了初級的基礎建設和生活設施建設。所以,複興黨的鋼鐵生產建設兵入駐營地後的第二天,大量的設備就已經在剛剛完成地麵平整的工廠廠址上開始安裝。
而鐵道建設方麵,也在複興黨的正規鐵道生產建設兵到達之前,新組建的鐵道生產建設兵,就按照設計圖紙,完成了礦區到廠區鐵道鋪設前的基建準備。等到正規鐵道生產建設兵到達之後,就開始按照規劃,在礦區和廠區之間按照圖紙鋪設工程鐵道。
也就是說,采礦場的基建和設備安裝,鐵路的基建和設備安裝,鋼鐵廠的基建和設備安裝,幾乎都是同一時間共同進行的。按照複興黨在鄖陽地區的工業建設指揮中心的計劃,基本上等到正規的工廠建設和工人生活設施建設完成之後,同時進行的設備安裝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等到接受了全麵培訓的工人進入工廠後,複興黨第十鋼鐵廠的第一爐鐵、第一爐鋼差不多就可以在基建和設備安裝完成之後的第一時間出爐。
而在此之後,在完成了試運行,第十鋼鐵廠可以生產出合格的鐵軌以後,複興黨的北方鐵路生產建設兵團,就會開始鋪設從鄖縣到襄陽和襄陽到荊州的兩條鐵路。
另一方麵,王書輝也準備在湖北和陝西交界地區建立一個大型的軍事基地。這個軍事基地存在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接受和改造從陝西逃亡到湖北的流民。另一方麵,也是要防備已經愈演愈烈的陝西造反勢力對湖北地區的進攻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