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要獲得幫助的災民們,隻能徒勞的在一個個地主大院外哀嚎等死。
複興軍的戰士們,哪怕是軍齡很短的“淮兵營”的士兵們,也都在文化學習中學過“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的話。這句話,對於絕大多數都是流民出身的複興軍戰士們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因為這和他們的實際經曆相吻合。
借用《鐵齒銅牙紀曉嵐》裏和珅的話說:“在災年裏,災民還算是人麼!”。那麼可想而知,連人都算不上了的災民們,沒有一個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是什麼寶貴的東西。
第九營第一連在執行任務的第一天裏,就再次加深了對這句“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的話的認識。他們親眼目睹了幾百個災民,徒勞的進攻一座地主大院的情景。
對於沒有飯吃,馬上就要餓死的人來說,他們在意識裏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想要闖入地主大院裏弄吃的的行為,是一種造反的舉動。這一方麵是死亡的威脅可以消解人類對一切其他東西的畏懼。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幾百上千人都在做相同的事情,這就為自己的行動建立了一個合理性。
可是,正在大家不顧一切的承擔著慘重的傷亡,進攻著地主大院的時候。突然間,幾百個軍容整齊,隊列嚴整的士兵,明顯的,以有組織的模樣出現在現場的時候,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裏去的理智,就會重新的回到災民們的腦袋裏。
複興軍的突然出現,使得整個場麵為之一停。無論是進攻地主大院兒的災民,還是正在防禦的地主家丁們,都停下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看清了來人之後,雖然雙方都認不清紅色的鐮刀斧頭紅旗代表的是什麼軍隊。但是,部隊的出現對於雙方都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災民們在看到了複興軍出現之後,氣勢為之一沮。進攻變得越來越軟弱。而牆頭上的地主家丁們則開始呼喝喊叫,反擊的越發淩厲有氣勢了。
第一連的士兵並沒有介入雙方的戰鬥。在擺好了防禦陣型之後,炊事兵們立即出現。他們開始做準備救災糧。
當救災糧糊糊被做好,糧食的味道彌漫整個現場之後。所有的災民都離開了地主大院,零零星星遲遲疑疑的向第一連的位置上靠了過來。
在戰士們的勸說下,災民們開始扔掉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個個的跑到第一連這裏,開始領碗喝粥。
一群災民能夠主動的,成體係的進攻地主大院,這樣的行動沒有領頭的人是不可能實現的。領導並組織這次進攻地主大院“吃大戶”行動的人,是一位叫丁石青的秀才。
丁石青今年三十二歲。原本是個小地主家庭出身。在他過去的幾十年生活裏,他一直渴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的命運。但是,讀書這件事情,在古代農業社會裏,沒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的。
就這樣,不事生產一心讀書的丁石青,為了讀書,把自己家的土地逐漸的賣出。到了他考上了秀才功名的時候,他家絕大部的土地,都被同族的大地主,也就是被進攻的地主大院的主人丁石墨給買走了。
隻剩下十幾畝土地的丁秀才原本覺得,雖然自家的財產不足以支撐他繼續科考,可是當一個耕讀傳家的讀書人,即使沒有雇工,自家耕作也能維持個溫飽了。沒想到,一場旱災就這樣突然降臨,打破了丁秀才耕讀傳家的美夢。
在農業社會裏,除了地主之外,沒有什麼人具備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就是身為秀才的自耕農丁石青,也同樣無法抵禦這樣令人絕望的大旱災。
在老娘和妻兒先後餓死的情況下,丁秀才被同村的災民們推舉為領頭人,領著大家開始了對丁家大院徒勞的進攻。
第一連副連長韓三山在作戰會議上的不同意見,就是針對丁石青的。
對於連長、教導主任和參謀長提出的“立即控製丁石青”的看法,韓三山不是很理解。
因為在他眼裏,丁秀才是個好人。
“丁秀才是好人還是壞人,和我們要執行的任務沒有必然的關係!”
第一連教導長房大壯有些不滿的對韓三山說道。
“我們在枝江縣地區執行‘清繳流民、清除地主’行動中得到的經驗已經證實,沒有組織的百姓,在我們執行任務中會主動的參與進去。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破壞我們的行動。”
第一連連長李克文向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韓三山解釋道。
參謀長胡海波因為韓三山經常對第一連的日常訓練工作指手畫腳,所以對他的印象不是很好。他對韓三山說道:“缺乏組織的老百姓的作戰能力不強,但是他們的破壞性卻很大。在過去的很多行動中,就是因為老百姓跟著部隊一擁而上,導致了很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