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工業化的浪(殘)漫(酷) 2(3 / 3)

兵工廠所有的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就立刻圍著這五門樣品火炮,開始根據圖紙和數據研究了起來。

根據王書輝的經驗,在有數據,有圖紙,有樣品的情況下,仿製夏塞波步槍,工委會用了半年時間。同樣是在有數據,有圖紙,有樣品的情況下,因為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工藝研究局,而且相關的技術人員已經學習和實踐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次仿製火炮的時間可能會更加短一些。

王書輝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對於技術的要求水平還不是很高。前蒸汽機時代,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個純粹的工匠時代。就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完全鋪開之後,在能夠開始使用蒸汽機製造蒸汽機之前,手工工匠就能夠憑借自己的手藝製造蒸汽機了。就王書輝知道的,中國在建國時期,很多工廠都普遍缺乏加工機械,不少工藝程序,還是依靠純手工。

至少王書輝就知道,建國初期的時候,哈爾濱地區的造船廠就曾完全依靠手工打製的辦法,製造出明輪船,也就是小火輪使用的船用蒸汽機的。

王書輝對於中國工匠的信心就來自於他的那些老工人鄰居們,給他講述的關於建國初期中國工業化創業階段的那些傳奇。

比如說,手工打製的汽車車體;比如說,手工加工的飛機機身;比如說,手工製造出來的蒸汽機;比如說,手工磨製出來的炮彈彈體。像那些某個八級工拿眼睛一看工件,就能報出精確到毫米數據的故事,還有那些某個九級工和大家打賭,連續製造十個工件,每個工件測量後都完全一致的故事,王書輝全都耳熟能詳。

雖然對於他來說,聽他們的這些傳奇故事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心酸多於自豪。但是,他也是從這些故事上,建立了對中國人工業素質的堅定信心。

以王書輝家的這家兵工廠為例。建國初期的時候,全場三萬多個職工,能夠識字不到百人,其中還有很多都是那種隻會寫幾十個字的。能有個高小學曆的人,在那個時候的廠子裏,就屬於文化人了。當時兵工廠建立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夜校和開展各種掃盲班。

1953年蘇聯老大哥到來的時候,發現工廠絕大多數工人都能看懂圖紙,還感到相當的驚訝。而且那時候,工廠也已經自己培養出幾百個繪圖員了。

從1950年到1953年,僅僅是三年時間,一個總人數三萬多人的工廠,靠著不到一百個“文化人”就做到了一半的工人基本的脫盲。看著不像真事兒吧。但是這事兒就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見聞,王書輝才對在古代搞工業化有著很大的信心。他認為,他也能夠小規模和低水平的複製這樣的傳奇。

不過,他也知道,想要加快工業化的發展,教育這一塊必須跟上。而且他搞的教育,還必須是那種,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脫產教育和在職教育相結合的形式。

王書輝在讀大學的時候,他的一位家鄉長輩,在他的那所大學裏任教的一位教授,就給他講過建國初期,他到工廠裏義務給夜校講課的經曆。

他說當時他還不是大學老師,仍舊是個中學老師。他的經驗就是,在拚音普及前搞掃盲還是比較難的。工人們再怎麼努力,在識字方麵還是有很大的困難。直到1958年漢語拚音正式普及之後,掃盲教育這一塊的速度一下子就提起來了。原來要一年時間才能掌握的漢字,有了漢語拚音之後,半年就能掌握了。

王書輝很早就在複興會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軍事訓練、文化教育、專業培訓四項結合的製度。他嚴格的規定,無論是複興會的會員,還是被複興會雇傭、吸納、接收過來的工作人員,都必須要接受這四項基本教育。

在在職教育方麵,複興會目前看展還是比較到位的。隻是目前複興會的正規教育體係還沒有正式的建立起來。

建立全麵完善的正規教育體係,就是王書輝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