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起步 8(2 / 2)

王書輝聽了這話,仔細的想了想,覺得確實如此。鬆江棉布在明代的巨額產量,恐怕還真不是那些大規模的織坊貢獻的。按照後世的說法,恐怕正是那種男耕女織的傳統小農式的經濟模式的束縛,才導致了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再加上滿清入關後對江南經濟的破壞,這才把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被掐滅在了萌芽之中。

王書輝這麼一想,就覺得,對明末進行棉布傾銷,簡直就是自己一個必須進行的使命了。廉價棉布的傾銷,對江南經濟的衝擊雖然不可避免,甚至會導致很多普通民眾的利益受到巨大的損害。但是,這種衝擊,肯定也會讓江南的紡織行業,被動的尋求降低成本進行市場競爭的手段,這對紡織行業的產業化,絕對是個客觀上的促進。

在廉價棉布的衝擊下,明末江南地區的紡織行業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化經營,以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另一條路,就是被王書輝的棉布傾銷徹底摧垮。

王書輝自然希望明末的紡織行業能夠走上先進的道路。不過即使這個行業最終沒有挺過這個衝擊,最終徹底垮了,那樣沒什麼大不了的。王書輝本來就準備,在明末建立技術水平先進,管理體係完善的近代化紡織行業的。在王書輝眼中,管理混亂,技術水平落後的古代紡織行業,隻有早死和晚死的區別,不存在死不死的問題。

想到這裏,王書輝對司馬峰說道,“我的那位世交家裏,怕正是司馬先生口中的豪強巨族。他家不僅經營鹽業,更有幾座織坊。他家的布匹價格也是很低。好像每匹布,不過才兩錢銀子。而且他家有祖傳的織造秘法,產出的布匹,無論是厚度還是花色,都要比鬆江布還要好上幾籌。”

司馬峰即使腦袋再怎麼麻木,聽到這裏的時候也明白怎麼回事兒了。把王書輝關於私鹽和布匹的話和報答援手之恩的話聯係起來一琢磨,司馬峰想到一種讓他血脈噴張的可能。這位王儀賓,恐怕是要用低價的私鹽和廉價的布匹,報答司馬峰對王府過去的援手之情。

司馬峰想到這裏不禁欣喜若狂,真要是這樣的話,司馬峰成為自己口中羨慕不已的豪強巨族不過是等閑之事啊。明白過來的司馬峰看向王書輝的時候,眼睛裏帶著火一般的熱情。

王書輝看到司馬峰的反應之後,就知道司馬峰是怎麼想的了。既然如此,他就不準備再和他雲山霧罩的耽誤功夫了。他直接告訴司馬峰,下個月就可以派船到枝江王別園即將新建的江邊碼頭去接第一批貨,具體的事宜,由劉懷季負責接洽。

除了這些事情之外,王書輝還委托司馬峰幫助他招聘各種匠人。並且讓他幫助購買五十個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的兒童送到府中。這批人能夠抵一半貨物的貨值。

王書輝知道,在明朝末年,買一個普通的小丫鬟,不過才四五兩銀子。這是根據明朝末年小說家西周生的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裏的故事為依據的。該書第三十六回說有個叫沈善樂的裁縫,給別人做衣服做壞了,沒辦法,隻有將一個十一歲的女兒喜姐賣了償還別人銀子,沈家“足足要銀七兩”,誰知“領了幾家,出到四兩的便是上等的足數”,由於後來女善人晁夫人“看得中意,先出四兩,添到五兩”,已經算是賣了個好價錢。由此可見,明末的人命並不怎麼值錢。

王書輝的要求是,買來的兒童,盡量以男孩子為主,當然女孩子也行。最好是從那些流民中收買。有父母親人的,願意的也可以一起帶回來,府裏也會跟他們簽訂契約,聘他們做工。對於這一點,王書輝的心裏是比較陰暗的。他采用這種全家收容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保證這些被收容的人,對於他能夠有足夠的忠誠心。在古代社會裏,這種全家式的,幾代人為一個家庭服務的情況,雖然是一種奴隸性質的,落後的人身依附關係,但是確實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證這些人的忠誠度。

跟司馬峰交代清楚了事情之後,王書輝帶著朱微妏和劉懷季以及幾個小孩子,在家丁的保護下,坐著馬車踏上了回程。王書輝疲憊的靠在馬車靠背上,心裏想著,“和古人打交道真是麻煩啊。不過是和人達成一個基本的交易意向,自己就廢了多少的功夫。這整整一下午,才辦了這麼一件事情,效率也太低了。”

坐在王書輝身邊的小蘿卜頭朱微妏心裏則是另一種想法,“我這位儀賓真是個雷厲風行的人。才一下午的功夫,從縣城到董灘口,幾十裏的路程,見了這麼多的人,談了這麼多的事情,不僅把行商的行情打探的明明白白,還敲定了一個幫手,真是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