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霧夜去北(1 / 1)

景隆十四年春,濟陰郡的夜晚如往年一樣大霧彌漫,霧中一行三騎,舉著火把沿著官道向北而行。

隊伍最前的是曹州同知薛兆平,年方三十有六,後麵兩人為治廳的隨從。當日薛兆平的長子薛鎮大婚,薛兆平從治廳到宋州府(今河南商丘)家宅主持長子大婚。晚上婚宴過後,薛兆平拜別家人,帶著隨從自宋州北門而出,剛剛離開宋州城就被大霧拖慢行程。薛兆平原先要在宋州多待些時日,多陪伴母親幾日,然離開治廳前州府通知工部三月十七派員到磐石查看磐石驛的擴建,薛兆平作為駐守磐石廳(今山東曹縣)的同知理應陪同,而且朝廷能在磐石設立治廳也是因為磐石驛的修建使得磐石驛成為京畿的商貿重鎮。

去城方五裏,薛兆平感覺燥熱,可能是酒的緣故,也可能是行進太慢的心焦,但他現在其實心中滿是歡喜,長子薛鎮聰慧過人,今又娶了宋州大儒的女兒,日後定能成就一番功業。可世事總不能如人所願,一名隨從大喊:“薛大人快看”。

薛兆平轉身看去,宋州城方向火光衝天,染紅了半邊天,薛兆平心中咯噔一下,心想:這麼大火不會波及到留守府吧。

另一名隨從詢問:“怎麼辦大人,我們要不要回去看一下”。

觀望大火從西城而起,薛兆平心中更是焦急,留守府正在宋州城西。薛兆平引韁調轉方向,“快回!”

離城越近薛兆平心中越是不安,起火方向正是宋州留守府的方向。一行人行至宋州城下,叫門道:“我是留守府薛兆平,快開門。”

“薛大人,小的是今晚當值的什長。”一個士兵探出腦袋向城下回話。

“城中何處著火”

“回大人,是留守府”

薛兆平頓感不妙,此時城門剛剛半開,薛兆平便急忙入城,“駕”。

進城還沒走多遠,街上逃難的、救火的便阻擋了去路,一時間官府衙役、百姓、軍士都湧上了街頭。薛兆平走走停停,又繞了路才來到了留守府所在的街道。留守府門前的情況更是混亂,街麵上亂七八糟的器具,提著水桶向裏進的府兵,還有為數不多從府裏逃出來的家眷。薛兆平站在灼人的空氣中,看著漫天飄著還未燃燼的火點,仿佛處在人間煉獄,而他的父母妻兒恐怕已凶多吉少……

與此同時,三百裏外的濮朝都城上陽府(今山東鄄城北)。宮城外,有人敲響了宮城正西門景麗門,景麗門上放下一個吊籃,茶事處的校尉將密匣放於吊籃之中。宮牆內茶事處的舍人在八名禁軍的護衛下,懷抱著密匣穿過邊廊走入內閣北邊一間不起眼的小房子裏。不一會,這間屋子中走出了四個人,兩人在前提著燈籠引路,後麵兩人各舉著一個托盤,托盤之上各放著一盞茶和一封奏折。四個人分兩隊,每隊由八名禁軍護衛,一隊走向了內宮深處,另一隊出了從正德門出宮城,走進了正德門外西側的中書省。

在中書省中堂內室,濮王朝的中書令裴文翰正伏在案上閱讀著軍報。

中書省的通事舍人引著奉茶舍人走進了中堂,稟報道“裴相,有夜茶”。

裴文翰放下筆,抻了抻袖子,走到奉茶人前,照例掀開了茶盞的蓋子,看著還有熱氣散出,便蓋上蓋子,拿起奏折擺手道“去吧”。

通事和奉茶舍人在屋外等待,裴文翰坐在中堂西側的一把椅子上,打開茶報:“今夜子時,宋州城大火,蔓延五坊二十又一巷,料百姓多有罹難,濟陰留守府除薛德明長子薛兆平外,闔家殞命。”

薛德明正是薛兆平的父親,早年隨先帝起事,後因軍功累遷為濟陰留守,成為主理一郡軍事的正三品主官。由於濮王朝主要戰略方向是麵對南唐,而濟陰郡又是近畿所在,所以濟陰留守府設在宋州城,而不是濟陰縣。

裴文翰就像看了一封無關緊要的奏折一樣,自然地合上茶報,放在桌上,又回到內室繼續看南線軍報去了。

通事聽著屋內的動靜,又引奉茶舍人進入中堂。奉茶舍人將茶報放回托盤,原路返回到東閣最不起眼的小屋子裏。

這間不起眼的小屋子,卻是讓朝野聞風喪膽的內侍省茶事處的一個機構。內侍省茶事處,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皇宮前廷的奉茶之事,也就是為什麼歸屬內侍省節製。“茶”通“察”,故茶事第二層意思即是察事,作為皇帝本人私人情報稽查機關,所以和皇帝的秘書機構秘書省並立在東閣。第三層意思,與茶有關,與情報也有關。在先帝時期時任戶部侍郎為開源,在濮王朝境內實施茶葉官府專營,而茶葉主產地皆在南唐境內,專營的官商去購茶時就兼有收集情報之職,逐漸演變成如今的茶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