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33人
友人問我:“笑,33人的故事寫完後,書還會繼續更新嗎?”我笑了。
《我的33個軍校兄弟》是我18歲和19歲的東西,當時定下的便是33位主人公,它由他們組成,由我的18歲和19歲創造。
書裏頭是一雙尚未染塵之眼的所見,以及心神之純粹所往。
它完全屬於我的18歲和19歲,屬於這個富有意義又沒有被我辜負的年紀。它會伴著我走完這一生,會提醒我、督促我,以後名利也好、美色也罷,都不要負心。
這本書最開始隻是單純地想記錄一下身邊的人與事,讓老年的自己有個笑料和談資。
後來常常聽到孟堯在我耳邊感慨“我的青春,都不見了”,我便更堅定了自己寫書的想法。我的笑、我的不解、我的緩慢成長,都在這本書裏,妥善保管,日後決不會因為往事無跡可循而悵然若失。
後來,隨著讀者越來越多,它受到的關注、收到的希冀也越來越多。同時,我也得到了很多鼓勵與讚美,這讓我更加堅定地寫下去。
大多數人讚歎的都是內容的生動,於平常中見樂趣,沒有無病呻吟,也沒有華麗辭藻。
這些都在激勵我繼續寫下去,我很感激。
最近有個素昧平生的朋友跟我發了一段話:“我也一直希望身邊有個會寫的人,我也希望自己成為別人故事裏的人,我也想知道他人視角裏的我是什麼樣
的。”
我看後略微有些遲疑,回複道:“如果成為不了故事裏的人,那可以嚐試變成寫故事的那個。”
書裏的大多數人,大概也有著這樣的想法。
這些,也是讓我堅持的原因。
我更想講的是那些建議與意見,大多數都以比較委婉的方式來到我麵前。
“你的文章,可以往更深裏麵寫了。”
“你可以增加些古典色彩,這樣會更有文化底蘊。”
“你最近的幾篇,沒有以前那麼實在了,感覺有點飄,感覺在迎合大眾的胃口,但這不利於長期發展。”
……
每每聽到這些,我都如獲至寶。隻有廣泛並且深刻地接受意見,這本書才能常青,才能曆久彌新。
朋友,請你,常常給我這些良言,我感激不已!
《我的33個軍校兄弟》是我19年裏,身邊的人事以及不紛雜的世界的合縱交並。
我站在19歲的路上,回望以前,回望人生的開始,我知道我是在正能量的環境裏長大的,這些正能量來自我的家人、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和我所閱讀的並不多的書籍。
也許以後,脫離了他們之後,以單槍匹馬的姿態去深入世界的多態化、人情態勢的複雜化之後,我會逐漸精於世故,淪於塵事。
如果那是必然的,也請不要歎息。19歲以前的我獲得的愛、溫暖、正能量和由此而來的純粹簡單已經在這裏細水長流地表達過了。
書到這裏即將打板,那些共度
四年青春的感情我將永遠珍藏在心。
很多東西行將結束,換來的卻是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正在開始。
兄弟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