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宏觀層麵設想延伸(1 / 3)

我們已經認識到,影響收入的最終因素是時空作用,空間包括物質及物質伴隨的能源。

在時空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分析,影響收入的因素是有效需求、生產效率(主要是指資源管理水平)、人口結構、就業水平、勞動者素質、思想文化、製度環境、自然環境。

其中,自然環境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導致短期(相對於曆史長河而言,比如幾百年)難以恢複,但隨著時間推移,自然環境自身擁有強大的調節係統,最終還是會形成新的平衡,哪怕是生態被嚴重破壞,經過漫長時間,最終還是會出現全新的平衡。

隻不過這個調節周期中,一些生物有可能滅絕,人類也有這個可能性,所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平衡對人類而言,就是保護自身的生存利益,何況經濟發展?

自然環境也可以進行人為優化,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製度環境,是治理,協調生存發展的頂層設計,歸根結底,還是以提高生產力,更好地生存為目的。

當然,內部競爭永遠存在,也不僅僅在於人類內部,從漫長的曆史角度看,人口結構會不斷調整,總體而言,還是趨向於進化的,主導的是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

以長遠的目光去看待它,人類最終趨向於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的適配製度發展,它不會因某個時代、某個團體的意誌而轉移,最終,體現出來的是每個個體的思想大解放、勞動者素質大解放、生產力大解放,是終極的製度形態。

那麼,哪個國家或地區的製度更加能夠“順勢而為”,它的發展潛力就更大。

對於投資者來說,需要去認識某個國家或地區製度的曆史演變過程,當下的製度環境狀況,存在哪些客觀上的優勢劣勢,各國間的影響等。

當前世界局勢,進入自從經濟全球化發展以來出現的特殊節點,是提升生產力瓶頸期、也是提升有效需求的瓶頸期,更是多方“製度邊際效應”遞減的集中時刻。

出現這一特殊節點,有曆史的必然性。

一,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信息技術進入高速發展,全球開始邁入信息時代以來,經過三十年的探索、吸收,當前技術水平提升已遇瓶頸,邊際效益逐漸加速下滑。

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製度設計與經濟發展相背離,需要設計全新的製度,收入分配製度的不合理性到了必須變革的地步,這意味著新的全球博弈格局已開始。

三,有效供給邁入增長瓶頸期,生產環境需要革舊出新。

……

哪些國家或地區更能接近於終極製度演變的趨勢,就更能成為未來世界主流,這也不會因某些團體的實力強弱而改變,就算某些不符合大勢的團體獲得勝利,那也是短暫的,還會引發新的衝突與碰撞,直到更能順應大趨勢的製度團體成為主流。

對投資者而言,投資於更加順應製度趨勢的國家或地區,長期看投資回報率是最高的。

思想文化,歸根結底還是受到製度所影響,什麼樣的製度,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會逐漸趕不上現實,這個過程中會不斷調整,直到出現大缺口,會引發思想運動。

需要結合曆史規律判斷,當前的思想文化處在什麼階段。

有效需求、生產效率、人口結構、就業水平、勞動者素質、技術水平,都是宏觀經濟著重研究的內容,也是比較容易量化的內容。

在製度環境和自然環境等其他因素恒定時,以上六個因素如何對經濟產生作用的進行分析。

先進一步分析一下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受到思想文化、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生存環境等綜合因素影響,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是結果,隻通過這兩者單獨幹預是無法提升收入的,隻會影響到經濟波動,將周期拉長或縮短,波動減小或擴大罷了。

因此,主要還是在改善生存環境和思想文化方麵入手。

改善生存環境,手段多種多樣,主要還是開拓合理需求存在的空間,壓縮或打擊不合理需求滋生的土壤。

比如,某些人不勞而獲,一定要付出什麼代價,而不是隨心所欲,做什麼都不會受到懲罰,否則隻會造成需求的變質,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不勞而獲,劣幣逐良幣。

投資並非不勞而獲,需要付出資金被占用代價,承受通貨膨脹引起貨幣貶值的風險和投資風險。

投機也並非不勞而獲,付出的也是資金代價,隻不過投機並不在意於經濟如何發展,也不關心投資標的內在價值如何,歸根結底,是對資產價格的預期變動炒作,總體而言,所有投機收益率是負數的,收益率就是交易費用率(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