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先生看見他,便笑道:“元若,你怎跑到這裏來了?你師娘呢?”

那少年走到莊先生案前,拱手而拜,起身朗朗而道:“先生別來無恙,京城一別,今日終有幸再見,師娘叫我在外頭等著,可是左等右等,先生總不下課,學生心急難耐,便擅自偷入後堂,請眾位師兄師妹莫要介懷才是。”

說著便朝盛家兒女團團一拱手,那少年笑容溫潤,唇紅齒白,目朗眉秀,身姿如一叢挺拔的青竹般清秀,端的是一番名花傾國的神采,人見了,皆道一聲‘好個翩翩美少年’!

【作者有話要說】

古代實行的是嫡長繼承製度,不要覺得這個製度很荒唐,其實這都是血的教訓,嫡長很清楚,但賢明卻是說不準的,你說他賢,我說他更賢,賢明如何比較,搞不好要打上一架,最後士大夫階層痛定思痛總結出來,還是嫡長繼承安全啊(還是有例外)。

從漢朝開始,到唐宋明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一般都遵循嫡長繼承,就是論嫡論長來(但是有很多例外)。到了兩宋時代,嫡長繼承基本上已經成了定論(少有例外),明襲宋禮,也很堅定的執行嫡長繼承製,當然依舊是有例外的,第一個就是鐵血的永樂大帝(朱棣)。

但這之後的明朝除非沒兒子,否則都是嫡長繼承,絕無例外,最經典的案例就是萬曆皇帝的那個大杯具。

這廝在年輕時隨手臨幸了個寒微的宮女,並不放在心上,事後就忘,誰知這宮女肚子很爭氣,一次就生了個兒子,後來萬曆皇帝碰上自己真正喜歡的鄭貴妃,鄭貴妃出身容貌寵愛樣樣都比那宮女qi&aag,她生的福王也是萬曆的心頭ròu。

就這種懸殊的對比,在qi&aag大的文官集團抗爭下,萬曆要死要活的足足折騰了二十年,依舊不得成功,最後還是不清不願的把那宮女立了不知什麼妃,心裏流著淚把宮女的兒子立了太子,福王送到了外地當藩王。

朝臣的理由很簡單:皇後無出,不論是貴妃還是宮女都算妾,兩個庶子,誰長就立誰。

就是皇帝也不能破壞這個規矩!

但是在很多朝代流行的嫡長製度,在清朝沒有怎麼被認真執行。

首先,清朝前幾次即位都屬於非正常的,努爾哈赤——皇太極,bào斃,死因不明,即位有問題;皇太極——福臨,據說有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後的XXXX,俺不說了;福臨——康熙,他雖然排行第三,但是唯一出過天花的,而且母親的出身最高(妃位);接下來,就是空前慘烈的九龍奪嫡。這個俺也不說了,估計眾姐妹都可以倒背如流了。(文的貢獻)

雍正即位後,對於慘烈的奪位鬥爭心有餘悸,於是我們聰明絕頂的四哥哥想出了密詔傳位的法子,即‘坐朝之君不立儲’(胤礽那個倒黴孩子是整個大清朝唯一的一個太子),這樣既可以避免皇子爭位,又可以選出皇帝中意的繼承人。

具體cao作方法大約如下:把即位皇子的名字寫在遺詔上,一式兩份,一張高高的懸掛在太和殿的正大光明匾後,一張自己秘密收著,在咽氣前jiāo給可靠的顧命大臣(也可能是太後皇後之類的)。等皇帝掛了,大家就把匾額後麵的遺詔拿出來念,要是有人有疑問,再拿另一張來對對,反從雍正開始,清朝的即位就基本和平了。

四哥哥很有發明jīng神,血滴子和軍機處都是他想出來的哦,好聰明!( ^_^ )

第23回 帶來天的少年